摘要:阿里影业总裁李捷,同时也是电影《捕风追影》的制片人,谈到了另一部电影《东极岛》,言语间满是感慨。他直言,自己不太敢提及《东极岛》,原因是 “我们很难给一部票房不好的电影辩驳” 。
在刚刚落幕的暑期档电影市场启示录新浪潮论坛 x 海浪电影周特别场中,一个话题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阿里影业总裁李捷,同时也是电影《捕风追影》的制片人,谈到了另一部电影《东极岛》,言语间满是感慨。他直言,自己不太敢提及《东极岛》,原因是 “我们很难给一部票房不好的电影辩驳” 。
从 2018 年接触剧本到影片上映,这期间漫长的时光里,面对大家对《东极岛》的询问,李捷选择了沉默。在他心中,《东极岛》绝非一部差电影,然而,它却有着自己难以言说的 “命运”。
《东极岛》的背后,是导演和几百位制作人员近 6 个月的辛勤付出。李捷深知,比自己更难过的,一定是他们。这部电影取材于二战期间中国渔民营救英军战俘的真实事件。为了将这段历史生动地呈现出来,剧组可谓下足了功夫。
历时 6 年筹备、7 个月拍摄,进行了华语影史最长时间的水戏拍摄,建造巨轮、搭建渔村,还挑战了世界级难度的水下实拍与海洋特效,以 “堪比三部电影的体量与技术标准”,力图打造一部前所未有的华语巨制。从这些付出就能看出,创作者们对这部电影寄予了厚望。
然而,电影上映后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票房成绩不佳,还遭受了大量的批评。李捷表示,他并不排斥正常的电影批评,毕竟电影的好坏最终是要交给观众评判的。
但让他感到恐惧的是,当下存在一些完全不在电影评论维度的批判,那些带节奏型的毁灭批评,以及部分人为了给自己账号带流量而进行的恶意批评。
如今似乎形成了一种奇怪的风气,有人说夸一部电影没有流量,只有骂才能有流量,这种现象让电影创作者们感到十分无力。在电影的制作创作方面,团队有各种办法去解决难题,但面对这种恶意批评的乱象,却显得束手无策。
其实,《东极岛》并非个例。今年暑期档,不少电影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一些知名导演的作品,如管虎执导的《东极岛》、陈可辛执导的《酱园弄・悬案》票房仅迈过 3 亿元门槛,曹保平执导的《脱缰者也》上映 8 天票房仅为 1101 万元 。
曾经导演的 “品牌效应” 如今正逐渐减弱,观众不再仅仅为明星、名导 “买单”,而是更加关注作品的内容质量。这原本是电影市场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恶意批评的出现却给电影行业带来了新的困扰。
以《东极岛》为例,它在制作上的用心有目共睹。借助 IMAX 水下实拍、影视场景三维扫描、“全画幅变形宽银幕镜头” 等新技术加持,影片将 1942 年中国舟山群岛海域渔民冒死救助被击沉的日本运输船 “里斯本丸号” 上英军战俘的悲壮故事,以极具沉浸感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 IMAX 放映厅中,观众可以真切感知到巨浪颠簸中的海面、迎风前进的帆船、咆哮沉没的巨轮,还能体验到演员入水时细微的身体变化 。主演们也为了贴合角色,在专业游泳、潜水教练的训练下,练出健壮肌肉,晒出黝黑的 “渔民肤色” 。
但即便如此,影片还是受到了诸多指责。从叙事方面来看,《东极岛》的故事分为巨轮、东极岛渔村、水面三个主场景,三个场景既相对独立又互有交叉。巨轮沉没与海上救援部分基本得到认可,但渔村部分争议较大。
导演为 “渔民无私救人” 寻找 “深层行为动机”,加入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渔民的侵略与压迫背景,以及一些外来人物。
然而,由于岛上渔民曾遭遇日军侵略的 “故事前史” 仅用一个远景镜头和零星台词带过,导致部分观众无法理解渔民一忍再忍的行为动机,进而引发了对叙事的质疑 。
这种情况反映出当下电影行业的一个复杂现状。一方面,观众对电影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促使电影人不断提升电影的制作水平和叙事能力;另一方面,恶意批评的存在又让电影人在创作时顾虑重重。
李捷提到,现在拍一个电影顾虑特别多,电影本应是给人带来娱乐的,可如今却承受了太多不该承受的东西。他甚至担心自己参与制作的《捕风追影》也会面临类似的命运。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它不仅能够娱乐大众,还能传递价值观、展现历史文化。像《东极岛》这样的电影,试图还原历史真相,展现中国人民的英勇与善良,其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
虽然它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不足,但也绝不该被恶意批评所淹没。同样,像《长安的荔枝》等电影,也都有着各自的闪光点,电影人因为热爱电影而投身这个行业,他们希望得到观众的理解与支持,而不是无端的指责。
在电影市场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电影作品。观众有权利表达自己对电影的看法,但这种表达应该建立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而不是为了流量去恶意诋毁。
电影人也应该在面对批评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继续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只有这样,电影行业才能健康发展,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的视听盛宴。
来源:文史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