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土不让,钢铁防线矗立上甘岭!一起重温——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3 18:26 2

摘要:《上甘岭》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故事片,由沙蒙、林杉执导,林杉、沙蒙、曹欣、肖矛编剧,高保成、徐林格、刘玉茹等主演。该片于1956年12月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该片改编自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

北京日报客户端影视频道精选多部经典影视剧,在光影中回顾那些峥嵘岁月,本期推荐经典影片——《上甘岭》。

影视介绍

《上甘岭》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故事片,由沙蒙、林杉执导,林杉、沙蒙、曹欣、肖矛编剧,高保成、徐林格、刘玉茹等主演。该片于1956年12月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该片改编自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2020年,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国电影资料馆完成了该片4K精致修复,使其再现银幕。已完成4K修复的电影《上甘岭》是目前观众能看到的最清晰的版本。2022年1月5日,该片获得“新时代国际电影节·金扬花奖”。

剧情简介

抗美援朝进入最关键的决胜阶段了。美军在板门店谈判期间,暗中调集大量军队,发动突然袭击。美军目标很明确,就是攻占上甘岭,以此作为据点,进而夺取五圣山,以此增加谈判的筹码。

在上甘岭守卫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八连。面对比我方多得多的敌军,志愿军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顽强抵抗,以此拖延美军,粉碎敌人阴谋。连队在连长张忠发(高保成 饰)的带领下,与美军浴血奋战。虽然坑道里的环境恶劣,而且面临着断水断粮的风险,但是志愿军硬是坚守了24天,为中朝联军大反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导演故事

沙蒙

沙蒙,河北玉田人,中国内地导演、编剧、演员。1933年入上海美专学习。1938年任第五战区青年团艺术组教员。1944年任鲁艺戏剧系教员兼实验剧团团长。1948年任东影导演。1950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赵一曼》。1951年,与张客联合执导剧情电影《上饶集中营》,该片获得中国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二等奖。1953年,执导剧情电影《丰收》,该片获得中国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三等奖。1960年任北影导演。

林杉

林杉,浙江慈溪人,中国电影剧作家。1930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前往晋西北解放区从事戏剧工作。先后任晋西文联剧协主任、剧社社长、西北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等职。创作了一批宣传抗日、反映晋西北人民生活的小戏。1949年调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从事电影文学创作。此后将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改编成电影剧本。1955年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先后创作了《刘胡兰》、《丰收》、《上甘岭》、《党的女儿》等电影剧本。1961年后转入行政工作,历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大众电影》主编等职。

编剧故事

曹欣

曹欣,江苏苏州人,中共党员。1935年肄业于上海同义中学。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先锋队,历任上海市职业界救亡协会第五干事会九分会成员,安吴堡青训班学员,129师宣传队文艺队员、分队长,先锋剧团副团长、团长,15军文艺科科长,志愿军政治部文艺科科长,八一电影制片厂艺术室副主任、创作室主任,福州军区文化部长,总参政治部文化部长,总参二部政治部主任。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战协会晋冀鲁豫分会理事,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第一、二、三届理事。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射击》,歌剧剧本《苗秋年小炮班》,话剧剧本《小山东》,电影文学剧本《上甘岭》(合作)、《打击侵略者》(合作)等。

崔家骏

崔家骏,山西陵川人。1938年11岁时入伍。入伍后,一直在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山剧团”工作,随剧团参加了解放磁武涉林、黄崖洞保卫战、淮海、渡江、上甘岭等多次战役,期间创作了鼓词《高射炮打飞机》、相声《美军怕炮》、话剧《地下长城》和电影剧本《上甘岭》。1955年从朝鲜战场归国后,被授予少校军衔,后晋升为中校。1961年在旅大警备区文工团任政委,后调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化部任创作组长,在此期间,崔家骏便集中精力和其他同志一起挖掘、宣传雷锋同志的事迹。1976年初,崔家骏调长春警备区任副政委、顾问。

演员故事

高保成

高保成,河北霸县人,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其表演朴实自然。1938年参加八路军。1953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演员。1954年在电影《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中扮演游击队员“老虎”步入影坛。1955年参与拍摄的《上甘岭》为其代表作。1958年,出演了影片《狼牙山五壮士》、《渡江探险》等。1961年,调入八一厂,参加演出的影片有《长空比翼》、《汾水长流》、《闪闪的红星》、《回头一笑》、《四渡赤水》、《人生》等。1993年,在谢晋导演的影片《老人与狗》中扮演魏老汉。

徐林格

徐林格,北京人。因家境贫寒,无钱上学,从小提篮叫卖烧饼、油条,维持生活。但他聪明好学无师自通,自学文化知识、书法和绘画,竟然多才多艺,尤其善长写仿宋字。抗日战争胜利后,徐林格参加国民党军队文工团,成为一个文艺兵。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人民解放军,在南京军事学院文工团当演员。南京军区成立后,调入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任演员。

徐林格不仅有着英俊的相貌,儒雅的气质、风度,还有很好的表演天赋。参加解放军后,在多部话剧中饰演重要角色。如《东海最前线》中的参谋长、《烈火红心》中的韩书记、《东进序曲》中的新四军东进纵队司令员孟器宇、《杨根思》中的马标等。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故事片《上甘岭》时,徐林格饰演七连指导员孟德贵,第一次走向银幕。虽然影片开始不久孟德贵就身负重伤双目失明,但徐林格以朴实无华的精湛演技,把指导员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党组织在艰难困苦境遇中的凝聚力表现得丝丝入扣又荡气回肠。

张亮

张亮,山东济南人。1947年7月,山东省人民文工团到学校选拔人才,看了张亮等人表演的《兄妹开荒》片段,就把他和另外几人选中。当年在中学被山东省人民文工团招入的还有赵焕章等五六位学生。1954年,张亮被导演郑君里选中,被借到上影参加拍摄《宋景诗》,成功塑造了夏七的形象。1956年在电影《上甘岭》中饰演通讯员杨德才。1959年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专业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先后参演过《情长谊深》、《林家铺子》、《青春之歌》、《革命家庭》、《耕云播雨》等影片。1978年调到山东省话剧院任导演兼演员,导演过《救救她》、《徐洪刚》等话剧和《娇女》、《胭楼记》等电视剧。1981年参加了上海电影制片厂《喜盈门》的拍摄。

白英宽

白英宽,内蒙古宁城县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首长见他英气,选去做了警卫员。后参加抗美援朝战士演出队,文工团发现了他的表演才能,一纸调令,就成了文工团演员。武汉演出时,又被华南军区文工团发现,调入该文工团,后转入中南部队艺术剧院任演员。1954年,白英宽在空军部队学习期间,来到长影厂参观,本是走马观花的过路客,却被当时的张望副厂长一眼看中,1955年9月就来到了长影厂。白英宽除了在《患难之交》、《云雾山中》、《康庄大道》等影片中饰演过重要角色外,基本上演的是配角,如《芦笙恋歌》中的王排长、《古刹钟声》中的牛生海、《严峻的历程》中的伍奇、《创业》中的龙富贵、《不该发生的故事》中的赵广林等,扮演了不同民族、不同身分,不同性格的角色。其中在《不该发生的故事》中扮演了一个自私狭隘的农民形象,深受好评。

李树楷

李树楷,河北阜平人。1937年8月参加八路军,同年10月在八路军一一五师宣传队(后改编为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当演员。1939年任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冲锋剧社副社长,1945年任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区北进剧社副社长,1946年任冀晋剧社副社长,1949年出席全国第一次文代会,1953年任华北军区文工团副团长,1955年任解放军总政治部沈阳抗敌话剧团副团长,1958年任沈阳军区政治部文艺工作总团副团长,1963年至1966年任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1978年任沈阳军区文化部副部长。1982年带《彭大将军》剧组进京演出,受到军内外好评。1966年前担任辽宁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1978年任辽宁省剧协副主席,1985年任辽宁省剧协顾问。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独幕话剧3部、歌剧1部、多幕剧2部,有《茂林事变》、《模范夫妇》、《荣军旗帜张树义》。导演了《张大嫂巧计救干部》、《白毛女》,主演《李殿冰》,其中《张大嫂巧计救干部》在晋察冀多个剧团上演,成为各团政治攻势主要剧目之一,1943年获晋察冀边区鲁迅文艺奖及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优秀作品创作奖。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与刘佳合作导演话剧《战斗里成长》,获全国第一届话剧汇演导演一等奖。1957年在电影《上甘岭》中饰演师长。1959年与白刃、洛丁共著话剧《兵临城下》,在全国多个剧团(院)上演,并改编成电影《兵临城下》。

经典台词

要送,要送,不管花多大代价,一定要送。

只剩一个人也要血战到底!

谁不吃这个苹果,就是没有勇气战斗到最后!

综合1905电影网、豆瓣电影、人民网、凤凰网等

来源:京报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