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可别慌哇!2025 年暑期档的票房结果已经出炉——总共119.66 亿,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76个百分点。
前言
大家可别慌哇!2025 年暑期档的票房结果已经出炉——总共119.66 亿,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76个百分点。
以前呢,这点涨幅连“合格线”都算不上,但业内一帮人儿却一致认为,这是近十年来最稳妥、最健康的暑假档。
别急着批评那些自夸自擂的,还没看过这次市场的实际操作,你会发现,现在看电影可不光是拼票房数字大不大那么简单了。
别光盯票房!6部8分 + 电影才是真底气
咱们以前总是聊暑期档,嘴里常挂“谁破30亿”或者“谁拿票房冠军”。今年倒是出现个更扎心的现象:在票房前十的影片中,豆瓣评分都超过8分的,一共还真有6部!
像《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捕风追影》这些,都是观众真实打出的高分,就连挤进TOP10的《长安的荔枝》,豆瓣也给了7.6分,绝对算得上是佳作水平。
在整个TOP10里,除了《东极岛》这部国产片口碑不怎么理想外,其他都是口碑爆棚的作品,真的是少见这样的高质量浓度。
令人钦佩的是《南京照相馆》,它没花多少钱在推广上,纯靠点映的口碑带火了整个圈子。
上映第二天,票房从6017万直接蹿到1.089亿,首周还连续四天都在逆势上涨,社区里满是观众自发的热烈讨论,这热度完全是靠“自来水”自己带起来的。
看到有些影片,一开始就拼命卖惨想博得关注,可惜观众根本不买这个帐。
人都挺精的:没有真材实料,再怎么花哨的炒作也是白费,豆瓣高分才算是真正的“入场券”。
40 岁大叔冲进影院,年轻人不陪对象看烂片了
今年去影院一看,肯定会发现点不一样:过去满座都是腻腻的情侣们,现在后排的叔叔阿姨们看得比谁都投入。
数据看着更明白了,40岁及以上的观众比例首次超过了20%,单人看电影的比例也连续三年上涨,今年涨得最厉害。而双人买票的人数呢,却直接跌到了近五年的最低点。
其实就是这么个意思,年轻人不再为了约会硬着头皮看烂片,大叔大婶也开始为好的故事买单啦,电影不再只是“情侣专属”的了。
得提醒一句,拉新很容易,但要想把这些新用户留住,却挺难的。
就像去年那部《哪吒之魔童闹海》,当时吸引了不少新观众,但到头来,这些新粉丝里,差不多六成都没在今年暑期档再次走进影院,超过八成甚至连影院都没再去过一次。
这不就是典型的“一锤子买卖”嘛。
今年的情况可不一样了,像《罗小黑战记 2》靠温馨的画风吸引了一家老小看,《长安的荔枝》则用古装故事打动了打工人的心,连《捕风追影》这种动作片也靠港片的新花头圈了不少粉丝。
只要内容扎实,不管是大叔还是年轻人,都愿意反复回来,再次光顾。
老炮儿遇冷,新导演靠 “共情” 赢了
这次暑期档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是“新旧之战”。
陈可辛的《酱园弄·悬案》、姜文的《你行!你上!》、管虎的《东极岛》,这些大导演以前随便搞个片子都能吸引不少人关注,今年就集体遇冷了。
反倒是像申奥这样的新晋导演,靠《南京照相馆》里普通人的故事,收获了一波粉丝。
电影里的“人民史观”呢,就是跟平常观众站在一块儿,这种“向下共情”的表达,比起大导演那个“个人风格”更合咱们胃口。
成龙的《捕风追影》这部片子,也算是为港片争了点面子。
不是靠“情怀”来吸引观众,而是真正对香港传统动作片进行了一次升级改头换面——题材、叙事方式以及演员的挑选都焕然一新。
到最后,豆瓣轻松获得了8分以上的好评,也就成了这个暑期档里最后一个领跑的大片。
让人意外的是,《浪浪山小妖怪》从原来的短片变成了动画长片,起初大家估算它的票房连5亿都差不多到不了。
到最后,票房一跃而上,冲到16亿,还摘得了国产二维动画的票房桂冠,这完全证明了“短片孵化长片”这路子,是行得通的。
现在不管你是大导演还是新晋的,都只要故事能够打动我,直戳我的心,就愿意掏腰包支持你。
口碑说了算!点映成了 “质量试金石”
今年发生了个挺明显的转变:观众不再盲目跟风“映前热度”。
看看这个数字,暑期档前十的电影,映前想看的总人数才230万,比2023年的502万少了许多,2024年也只有280万,明显比之前少了不少。
现在大家都在等着“口碑出来再决定”,所以点映就变得特别重要啦:只要对电影质量有把握,就会安排点映。
像《长安的荔枝》《戏台》《捕风追影》这些高分影片,都是靠点映抢先打好口碑,然后慢慢带动票房上涨的。
反倒是那些质量差的电影,就真不好卖宣传了。
《酱园弄·悬案》,起初可是被寄予厚望的,搞了两轮点映,结果口碑一塌糊涂,首日票房连1亿都没破。
《东极岛》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干脆就没搞点映,可最后还是免不了票房惨淡的结局。
说白了,现在这个市场里,“真实评价”才算是真正宝贝,想靠“上映前的炒作”来蒙混过去,基本没戏。
结语
看完这次暑期档的表现,你就知道为什么有人说它变“健康”了。
不是靠一部爆款猛撑场面,也不是靠那些空洞的炒作流于表面,全都靠优质内容和真实口碑来赢得认可。
观众们不再只盯着票房成绩跑,导演们也不再盲信“明星导演”的光环,整个市场都在向“长期运营”的方向发展。
毕竟电影不是一次性买卖,真正能让观众心甘情愿走进影院的,还是那些能触动人心的好故事。这2.76%的增长比起靠几百亿票房冲刺,更让人感觉踏实。
来源:三半撩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