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外尤其是美国本土,影片收获了较高的赞誉,在烂番茄网站上,《超人》收获了83%的媒体新鲜度和93%的观众爆米花指数,Metacritic网站上的英美主流媒体评分也有68分 ,不少美国媒体称赞其乐观积极,有独特的漫画美学,给人活力之感。
2025年新上映的《超人》电影,在国内和国外的评价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
国外尤其是美国本土,影片收获了较高的赞誉,在烂番茄网站上,《超人》收获了83%的媒体新鲜度和93%的观众爆米花指数,Metacritic网站上的英美主流媒体评分也有68分 ,不少美国媒体称赞其乐观积极,有独特的漫画美学,给人活力之感。
而在国内,豆瓣评分6.5,远没有达到观众对超级英雄大片的期待,大量观众吐槽影片节奏混乱、特效粗糙,甚至称其为“最烂的一部超人电影”。
这种差异背后,有着价值观、文化背景、电影创作风格以及观众期待等多方面复杂因素的交织。
一、价值观与文化根基差异
超人这一角色诞生于美国,是美国流行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深深扎根于美国的价值观体系之中。
从1938年首次亮相以来,超人就承载着美国梦的诸多元素,代表着力量、正义与希望,是美国式“真理、正义和美国之道”(尽管新版电影将口号改为“真理、正义和人性之道”)的捍卫者。
在美国文化语境里,超人是本土超级英雄的始祖,是一种精神图腾,他的故事就像是一部美国现代史的注脚。
二战时期,超人化身为爱国英雄,号召民众购买战争公债,激发了美国人的爱国热情,从此深入人心。
美国观众对超人有着深厚的情感羁绊和文化认同,电影中展现的超人形象,哪怕是全新改编,只要能唤起这种根植于民族记忆中的英雄情怀,就容易得到认可。
反观中国,虽然观众对超级英雄题材并不陌生,但本土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与价值观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是集体主义、家国情怀,英雄往往是为了集体利益、国家安危,历经磨难、自我牺牲的形象,如古代的岳飞、文天祥,近现代的革命烈士等。
超人这种拥有绝对力量、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英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缺少天然的根基。
并且,中国观众在观影时,潜意识里会带着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去审视影片。
例如,超人在影片中的一些行为动机和处事方式,可能从中国文化视角来看,显得过于理想化、个人化,缺乏足够的现实逻辑支撑,难以引发深度共鸣。
二、创作风格与观众期待错位
导演詹姆斯·古恩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他以擅长打造“喜剧天团”式的超级英雄故事著称,像之前在漫威打造的《银河护卫队》系列就极具特色。
此次在《超人》中,他延续了这种风格,让新版超人基调更加阳光、漫画化,还加入大量搞笑元素,比如“超狗”等角色设定。
这种风格在美国市场有一定受众基础,因为美国观众对超级英雄电影的多元化风格接受度较高,并且熟悉古恩的创作路数,对于他对传统超人形象进行的创新改编,部分观众乐于看到这种新鲜尝试。
然而,中国观众对超级英雄电影有着自己的期待。
长期以来,国内观众接触的好莱坞超级英雄大片,多以宏大叙事、精彩特效以及深刻内涵取胜,例如《复仇者联盟》系列,不仅有震撼的视觉效果,还蕴含着对团队精神、牺牲精神等主题的探讨。
当面对《超人》这种风格偏向喜剧、剧情上又稍显简单、特效也未达预期的影片时,与国内观众心中超级英雄电影“大片感”的期待值产生了极大落差。
同时,国内观众对超人这一角色的认知,不像美国观众那样深入骨髓,他们更多是从电影呈现的整体质量去评判,而非基于对角色的情怀,这就导致影片在国内难以获得高评价。
三、叙事逻辑与情节节奏问题
从叙事逻辑来看,《超人》影片中的一些情节设置,对于国内观众来说,存在理解门槛和逻辑瑕疵。
比如影片中对一些角色关系的构建和冲突的产生,交代得较为仓促,未能充分铺垫,使得观众难以快速代入情境,理解角色行为动机。
像反派卢瑟与超人之间的矛盾,其根源和发展在影片中展现得不够清晰,国内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就容易产生困惑,影响对影片的整体感受。
在情节节奏方面,部分国内观众反映影片节奏混乱。该紧张刺激的高潮部分,时长不够或渲染不足,而一些铺垫情节又显得拖沓冗长。
例如超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经历描述,占用了较多篇幅,却未能很好地为后续剧情的爆发蓄势,导致观众观影时情绪起伏不明显,难以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兴奋感。
而美国观众由于对超人角色的熟悉以及对这种类型片节奏的习惯,可能对这些问题的敏感度相对较低,更容易沉浸在影片营造的氛围之中。
2025版《超人》电影在国内外评价的巨大差异,是价值观、文化背景、创作风格、观众期待以及叙事节奏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也反映出不同文化语境下观众对于电影这种文化产品的理解和需求的多样性。
来源:亮仔侃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