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首部8K拍摄的太空电影《窗外是蓝星》9月5日全国公映,该片既是中国航天工程与影视创作的一次跨界合作,又以其独特的拍摄方式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中国的航天成就和文化自信。
中国首部8K拍摄的太空电影《窗外是蓝星》9月5日全国公映,该片既是中国航天工程与影视创作的一次跨界合作,又以其独特的拍摄方式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中国的航天成就和文化自信。
影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神舟航天文化创意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出品,朱翌冉担任导演,由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执行繁重的科学实验和工作任务之余,亲自操作摄像机完成拍摄。这要求航天员们不仅要有精湛的摄影技术,更要在失重环境下精准操控设备,难度可想而知。
该片以航天员王亚平的视角呈现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驻留6个月的非凡旅程,通过航天员的视角,让观众沉浸式体验400公里外地球轨道的壮美景象,领略超高清壮美地球奇景,感受航天员真实的内心情感。
此次拍摄使用全国产8K超高清摄影机,2021年,拍摄设备搭载天舟货运飞船运送至中国空间站,在拍摄过程中攻克了火箭震动测试、空间环境测试、空间站内适配性充电存储等一系列难题,最后完成任务。
“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拍电影是非常难的事情”,朱翌冉感叹,“从一个疯狂的念头开始,越来越多的人不断汇入团队,最终我们在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之际,拍摄出这样的一部太空电影。”他透露,总台团队协同航天科研团队在短期内研制出“8K、50帧、全画幅”高格式太空摄影机,全球仅有三台,而其中一台已完成太空使命永留苍穹。“8K摄影机记录下的不仅是影像,更是中国航天的历史足迹。”
作为中国首部8K拍摄太空电影,《窗外是蓝星》创下多个“人类之最”:影像指标最高、调动资源最多、内容覆盖最广、拍摄体量最大。影片记录下空间站内外的珍贵画面,从航天员在轨工作的日常场景,到舷窗外缓缓掠过的蔚蓝星球;从太空实验室里的科学实验,到夜幕下如星河般璀璨的城市灯光,这些前所未见的太空影像都将在银幕上获得震撼呈现,成为观众近距离见证中国航天发展的窗口。
朱翌冉坦言,此次太空电影的拍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思想+艺术+技术”创作的实践,总台团队与航天团队紧密协作,拍摄过程集太空科研课题攻关、电影创作探索与大气层相隔的天地协同等挑战于一身,“太空电影是建立在中国载人航天不断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基础上才有可能完成。”
科幻作家刘慈欣赞叹,这部电影就像是一份“来自现实的礼物”,让“太空探索”从遥远的想象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在该片的首映礼上,正在中国空间站执行任务的神舟二十号乘组通过视频的方式,在轨参加《窗外是蓝星》首映礼活动:“在太空拍电影是中国航天人特有的浪漫,窗外是蓝星,窗内是中国心。”航天员在空间站打卡电影拍摄地,用最独特的方式,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天地联动,令人动容。而到场的三位“火箭少年”严弘森、赵一豪、张世杰不仅热情分享了自己对航天事业的向往,更是给航天员带来了自己亲手制作的“航天礼物”,他们逐梦的热情让人看到中国航天的未来。
据悉,9月中旬起,影片的球幕版本《窗外是蓝星之太空旅行》也将在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多地科技馆公映。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