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片开场便以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定下基调:露西赤脚站在曼哈顿摩天大楼的天台边缘,身后是两只被遗弃的红色高跟鞋,如同凝固的血滴。这个镜头隐喻着现代爱情的本质——在资本编织的婚恋迷宫中,人们早已习惯用物质标准丈量感情,却忘了爱情本该是赤足踏过荆棘的勇气。
2025年6月,一部由席琳·宋执导、达科塔·约翰逊、克里斯·埃文斯、佩德罗·帕斯卡主演的爱情喜剧《物质主义者》登陆北美院线。
这部以纽约婚恋市场为背景的影片,用一场荒诞又真实的三角恋,撕开了爱情最脆弱的底色——当物质成为衡量幸福的标尺,人们是否正在用算法杀死爱情?
一、算法时代的爱情困局:一场精心设计的“情感交易”。
影片开场便以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定下基调:露西赤脚站在曼哈顿摩天大楼的天台边缘,身后是两只被遗弃的红色高跟鞋,如同凝固的血滴。这个镜头隐喻着现代爱情的本质——在资本编织的婚恋迷宫中,人们早已习惯用物质标准丈量感情,却忘了爱情本该是赤足踏过荆棘的勇气。
露西作为全女性婚介机构“爱慕”的王牌猎头,她的工作就是将客户简化为身高、收入、学历的量化指标。当她在平板电脑上滑动匹配结果时,佩德罗·帕斯卡饰演的亿万富翁哈里被标注为“SSS级样本”,而克里斯·埃文斯饰演的落魄演员约翰则显示“估值接近零”。这种将人异化为金融产品的操作,并非虚构——现实中某高端婚恋机构数据显示,新生代女性客户中63%将“税前年薪百万”列为硬性条件,与影片形成可怕互文。
导演席琳·宋通过露西之口道出本质:“我们贩卖的不是爱情,是恐惧孤独的保险单。”当哈里在私人飞机上向露西求婚时,背景是纽约中央公园的豪华婚礼现场突然切入电子屏的“彩礼88万起”,这种全球化焦虑的蒙太奇,暴露了物质主义婚恋观的无国界蔓延——当爱情被异化为避险资产,灵魂便成了可割舍的赘生物。
二、三角恋中的阶级镜像:贫穷即真诚?富贵必虚伪?
影片的核心冲突围绕露西与两个男人的关系展开:现任男友哈里是符合所有物质标准的“完美独角兽”,而前任约翰则是需要她经济支持的穷困演员。这种设定本身就充满讽刺——当露西在客户婚礼上同时遇到两人时,哈里正用金汤匙舀着鱼子酱,而约翰端着服务员托盘的手还在发抖。
克里斯·埃文斯饰演的约翰是影片最具争议的角色。这个37岁银行仅存2000美元、与室友合住破公寓的“失败演员”,却拥有雕塑般的身材与永远得体的衣着。导演试图将他塑造成“贫穷即真诚”的象征:当他在快餐店偷连WiFi修改简历时,洒落的廉价咖啡与紧绷的肱二头肌构成荒诞画面;当他拒绝富婆包养时,影片用慢镜头展现他颤抖的嘴角,仿佛在说“看啊,贫穷是多么高尚”。
但这种设定引发了观众强烈反弹。热评一针见血:“让美队演loser,就像给乞丐穿高定——再狼狈也像在拍时尚大片。”当影片将约翰的贫穷与道德纯洁强行捆绑时,却回避了更残酷的现实:在纽约,一个健康成年男性陷入赤贫,究竟是个人选择还是社会不公?这种浪漫化贫困的叙事,本质上仍是中产趣味的自我感动。
相比之下,佩德罗·帕斯卡饰演的哈里反而更具人性复杂度。当他在私人飞机上向露西展示“爱情算法”时,那些精准计算出的约会频率、礼物价值,暴露了富豪阶层对情感的工具化思维。但影片在批判其“情感空洞”时,却又不自觉地流露出艳羡——哈里的豪宅、游艇、私人飞机始终以唯美镜头呈现,这种安全距离的批判,恰似露西的婚介服务——为精英阶层提供“反思人设”的装饰品。
三、爱情至上主义的毒糖衣:当“真爱”成为新的压迫。
影片结局堪称当代爱情片的经典悖论:露西最终放弃了哈里,选择与约翰重归于好。约翰的求婚誓言成为全场笑点:“我买不起钻戒,但会爱你一辈子。”当弹幕飘过“软饭硬吃天花板”时,席琳·宋显然期待观众为“真爱战胜物质”流泪。但这种对贫困的美化,掩盖了真正的生存困境——露西若与约翰结合,将面临纽约月租3000美元的公寓、医保自付额8000美元的产科账单,这些现实压力在“真爱”滤镜下悉数蒸发。
更可怕的是结局暗示:当镜头闪回原始社会女性因怀孕微笑的画面时,婚姻本质被锚定为生育工具。这种将现代爱情简化为生物本能的叙事,与影片开头露西在天台边缘的现代性困境形成残酷对照——我们以为自己在追求爱情自由,实则仍在重复着最原始的生存策略。
影片对单身的警惕值得赞赏。当露西的客户、华尔街精英索菲因拒绝将就而独居时,镜头将其公寓拍得像殉道者的墓穴。这种叙事隐喻,实则是对正常人类生存模式的引导:无论男女,婚姻才是人类发展所证明的正确路径,男女都应该考虑结婚,哪怕你们的对象是37岁、47岁、57岁的无产者。影片也让女老板维奥莱特警告露西:“没有婚姻的成功是畸形的。”
四、破局之道:在物质与灵魂的裂缝间寻找第三条路。
《物质主义者》最令人遗憾的,是它提出了问题却不敢直面答案。当露西高呼“爱情可怕”却奔向约翰时,这种妥协式的结局,恰似导演对市场的投降——用传统浪漫幻想包裹尖锐议题,最终沦为“好莱坞高配版《小时代》”。
席琳·宋用116分钟提出简·奥斯汀式命题——“要爱情还是面包?”。当相亲角的简历墙与Tinder算法共同织就全球婚恋绞索时,我们需要的不是浪漫化贫困的童话,而是承认:爱情不必是救生艇,婚姻不该是避难所。
总结。
纽约街头闪烁的霓虹,就像影片中那些被明码标价的爱情。但或许,真正的觉醒始于承认:不必在物质与真爱间二选一,因为最珍贵的感情,从来不是交易,而是两个完整灵魂的彼此照亮。
来源:尘境心影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