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萍丨电影《坪石先生》:抗战烽火中的岭南师生群像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4 10:22 2

摘要:老师是《坪石先生》中最动人的群体,影片以黄际遇为核心,塑造了30多位有名有姓、个性鲜明的老师形象。“慷慨捐躯,当然值得尊敬。知识救国,亦是大道!”中山大学坪石办学期间,培养学生近2万人。“报国日长”在他们身上有了最直接的显现。

电影《坪石先生》剧照

老师是《坪石先生》中最动人的群体,影片以黄际遇为核心,塑造了30多位有名有姓、个性鲜明的老师形象。“慷慨捐躯,当然值得尊敬。知识救国,亦是大道!”中山大学坪石办学期间,培养学生近2万人。“报国日长”在他们身上有了最直接的显现。

80多年前的中国,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抗战成为全民共识。知识分子亦将传承文化、保存文脉视为己任,人们熟知的故宫文物南迁和西南联大办学均是知识分子坚守文化、保存文脉的代表事件。鲜为人知的是,位处广州的中山大学(简称中大)在抗战期间也因受战争影响,被迫迁往粤北坪石办学4年多。近日上映的由导演甘小二执导的电影《坪石先生》讲述的就是中大坪石办学,师生们于烽火中坚守教育、传承文脉的动人故事。

《坪石先生》有着知识分子般安静的气质,影片以从容的节奏、丰富的细节、含蓄的影像塑造了抗战烽火中的岭南师生群像,填补了华事影坛对华南知识分子“文化抗战”的叙事空白。

“知识救国,亦是大道”

老师是《坪石先生》中最动人的群体,影片以黄际遇为核心,塑造了30多位有名有姓、个性鲜明的老师形象。

黄际遇是中国开创现代高等数学教育事业的元老之一,也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德高望重,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陈立夫、中大校长张云都是他的学生。影片开场一幕中,黄际遇在众人的簇拥中撰写对联,一旁侍立的正是张云。他学贯中西,创建了多所高校的数学系,编写了《代数学》《几何学》《微积分学》等教材,还在担任中大数学天文系主任时为中文系开设了骈文课,片中他在夜间上骈文课时遭遇日军轰炸一幕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他志趣广泛,象棋、书画样样精通,片中与卫梓松教授下棋、与冼玉清教授月下画梅的场景都令人动容。他在坪石期间还兼任校长室秘书,影片以他为视角,对学校做了全面的展示。片中李约瑟到访中大,正是黄际遇带他坐着小船遍访分散于各处的中大各学院与老师。

影片表现出黄际遇坚定不移的使命感。他说:“读书人有读书人的使命。”这使命不是上阵杀敌,而是坚守教育、保护文脉、保护学生。影片中,他两次在教学时遇到日军空袭的剧情,正是对其战火中坚守教育的生动诠释。他烧掉所有外来邀请和聘书的一幕,更是表明了他对中大不离不弃的决心。当战火袭来,中大再度搬迁时,他又一直坚守到最后,将师生和图书送上撤离的最后一班火车后,自己才从山路步行离开。片中,黄际遇对学生的爱护十分动人,他说:“一定要保住学生,有青年才有未来。”在发现传单上是其学生的字迹时,他带着学生匆匆离开了现场。为保护散发传单的学生不被警察抓捕,他在警察局大讲概率,最后计算出所有被怀疑学生概率都一样的结果,令警察无法对学生动手。此后当学生邱扬参军被骗,他又不遗余力地将其从军队带回了学校。

影片也表现了黄际遇的孤独与疲惫。这孤独来自年轻一代的不理解,他们对他“保全性命,延续文脉”的主张不以为意,认为他懦弱。儿子女儿离开了家,学生邱扬与他决绝告别去参军。他无力劝阻,只能独自写下日记。这疲惫来自他历经多年战乱漂泊、想过和平生活而不得的飘零感。片中他为女儿出嫁准备了两只鹅做嫁妆,然而战争令婚礼遥遥无期。他固执地坚持养鹅,但在喂鹅时睡着的一幕将这种疲惫显露无遗。而黄际遇对使命的坚守也在其孤独与疲惫的映衬下更显厚重。

“知识救国,亦是大道”,坪石的老师们像黄际遇一样不畏艰难,坚守教育。张云表示:“无论我是否是校长,这个时候绝对不可以远走高飞”;冼玉清坚持“随校播迁,辗转不悔”;天文学家叶述武和邹仪新用一台天文望远镜和一台子午仪建立了天文台,搬迁时又自费将仪器拆成200多件,藏在不同地方进行搬迁;建筑工程系主任卫梓松带领学生做出了“以后一定要建”的桥梁模型;叶述武与黄际遇于撤离前仍在演算宇宙第一速度;吴尚时教授坚持着地理研究。学校还在搬迁前组织了新年音乐会,音乐家黄友棣奏响了他与诗人方芜军创作的《杜鹃花》。

图书搬迁是老师们保护文脉的具象化写照。中大图书馆有数万册图书,馆长杜定友早早就开始了装箱和搬运,他坚持“书不离,我不离”,最后是被师生们绑着抬上了撤离的火车。郑洪柱为找挑夫四处奔走。图书馆员小林为护书不肯进防空洞,被炸死在书箱上。黄际遇用自己的车票换取图书上火车。大家齐心合力,坚守着自己的使命。

还有那些牺牲的老师:卫梓松滞留后不受利诱,自杀殉难;郑洪柱的妻子罗秀贞被日寇追至绝境,抱子跳崖。他们不屈的风骨,如月下梅花一般令人动容。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有青年才有未来”,学生是《坪石先生》中不可忽视的群体。与老师们自觉守护传承文脉的坚定不同,学生们更认同上阵杀敌的抗战方式。当战争日渐逼近身边,他们也做出了各自的选择。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投入到抗战前线,洪夏就是其中之一。他曾与同学一起印刷传单宣传抗战,后来参加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中大这段时间有200多名学生参加东江纵队,洪夏正是他们的集中写照。

未能走上前线的学生也在积极从事抗日活动。黄际遇的女儿黄楚言和儿子黄家教,就是他们的代表。楚言在养护院救护伤员,家教长于语言研究,此时却认为学中文无用,他一度报名参军,直到被中文系主任詹安泰一把拉出报名队伍后,才不情愿地留了下来。

学生邱扬天资聪颖,多才多艺,到坪石是为了备考中大数学天文系。初到坪石,他因才学出众受到黄际遇的赏识,在数学、书法、象棋上都得到黄际遇亲自指点,生活俭朴而单纯;随着日军逼近,他开始感到困惑,对读书的意义产生了怀疑;及至学校遭受轰炸,对他非常亲切的何妈遇难,他更是下决心投笔从戎参了军;而当发现国民党军队十分腐败,自己并不能实现上阵杀敌的愿望后,他终于对黄际遇所说的“读书人的使命”有所领悟,跟随黄际遇重新回到了学校。

“慷慨捐躯,当然值得尊敬。知识救国,亦是大道!”中大坪石办学期间,培养学生近2万人。就片中出现的几个学生而言,成为黄际遇女婿的学生钟集是数学天才,后来成为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主任;黄家教后来成为著名语言学家,一直在中山大学任教;黄本立后来成为光谱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报国日长”在他们身上有了最直接的显现。

“你说有青年才有未来,要好好留在这个世界,杜鹃花儿般美好的日子,何时你会来?何时你肯来?”五条人乐队为《坪石先生》创作的主题歌唱出了在抗战硝烟中坚守文脉、盼望美好未来的老师们的心声,也唱出了所有盼望美好未来的国人的心声。

作者系广州市评协副主席、广州大学副教授

来源:中国美术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