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塌房”背后,其实是我们对好电影的判断在动摇?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1 21:04 3

摘要:吴京塌房了?先别急着端瓜。互联网的键盘刚热起来,话题就一抖三抖:是人设坍塌,还是我们的讨论方式先走了样?一句“塌房”砸下来,砸的不是屋顶,是公共讨论的天花板。我们到底在聊电影,还是在围观一张脸?这锅,谁背都沉。

吴京塌房了?先别急着端瓜。互联网的键盘刚热起来,话题就一抖三抖:是人设坍塌,还是我们的讨论方式先走了样?一句“塌房”砸下来,砸的不是屋顶,是公共讨论的天花板。我们到底在聊电影,还是在围观一张脸?这锅,谁背都沉。

先把时间线摆平。8月29日,胡锡进在微博发文,话头直指吴京,用了“塌房”这个刺激词儿,但紧跟一句“爱国题材只要拍得好,照样有火的可能”。第二天,也就是8月30日,阿尔法发文回怼,觉得老胡这话有点过,吴京何谈塌房?他把矛头对准了那些在他看来长期“抹黑”爱国题材和英雄人物的人,认为他们看见吴京就要挤兑两句,还借了个类比:说这跟当年日本不希望各国参加中国“9·3阅兵”是一个路数,怕的是被唤起历史记忆和爱国情绪。随后这位作者又给出判断:别多虑,爱国电影会一直热,看看暑期档《南京照相馆》大火,就知道市场不盲;连老胡都去看了,说明这类电影不仅能点燃情感,也能敲一敲某些人的良知。至于舆论,他感慨如今“爱国”三个字不那么好说了,一张嘴就有人贴“民粹”标签。他还表明了自己的位置:不粉也不黑吴京,早年在《小李飞刀》里认识这位演员,《战狼》爆红后,针对他本人的噪音反而盖过了对作品的讨论。他觉得不喜欢一个演员很正常,但借着某个人去污名化整个爱国题材不合适——一些人对吴京“死咬不放”,是想把“爱国”这个词儿一股脑带坏。落点一句:吴京塌不塌不重要,真正的好电影不会塌。

开掰,这事儿到底卡在哪儿?第一层,词儿用得太猛。“塌房”一般意味着私德塌方、事实锤爆。如今社交媒体里,它被用来指代口碑波动、路人缘起伏,甚至票房起落。这个词一响,情绪就先跑了。可吴京这回到底塌在哪儿?有确凿事实吗?如果只是公众好感度上上下下,那叫起伏,还够不上塌。用一顶大帽子压住个模糊感受,既不严谨,也让讨论一开始就拧巴。

第二层,把“爱国题材”和某个演员强捆绑,容易跑偏。观众买不买账,真不看标签,看的是戏。暑期档《南京照相馆》走热,这事儿就是例子:同样是历史与家国叙事,只要故事扎实、情感真诚,观众就掏钱、就流泪。相反,喊口号、做作业的片子,哪怕贴满“高大上”的标签,观众也会用脚投票。把类型的兴衰押在一个人身上,是把复杂的市场规律简化成“看脸政治”,太图省事。

第三层,舆论场的“贴标签”上瘾了。有人动不动把质疑者打包成“某某水军”,也有人逢“爱国”必喊“民粹”。这两种操作,本质上都把对立拔高、把讨论封死。把所有批评都当成恶意,是懒;把所有热情都当成煽动,也是懒。公共讨论不是嗑瓜子大赛,得有点耐心,也得留点余地。

第四层,市场逻辑是冷冰冰但公平的。票房与口碑,是电影圈最诚实的计分器。观众的情绪会被带动,但钱包不会长期被骗。与其纠结“谁带动了谁”,不如盯住“作品有没有打动人”。当我们拿回这个标准,谁都不用被捧杀或踩死,创作者的努力也不用靠姿态加分。

再说回那两个名字。胡锡进是老江湖,说话懂分寸,但这次用了个“塌房”的热词,也许是为了表达“围绕吴京的舆论风浪不小”,可这个词自带火药味,难免引爆。阿尔法第二天回击,指向那些成见和攻讦,这种“守住阵地”的姿态能理解,但当“对方”被整体化称呼时,细节就丢了,误伤也就来了。我们需要的,是区分“恶意抹黑”和“合理批评”,而不是把战线画到每个人的脸上。

历史比情绪更长。有人把这场争论拎到“9·3阅兵”的高度,用历史记忆去解释今天的文化攻防,这个视角有其正当性:集体记忆会塑造集体审美。但历史情感不能替代艺术判断,更不能让创作者“吃老本”。爱国题材不是免检车,观众也不该被当成“只吃情怀”的人群。电影要回到电影的规则:人物要立起来,细节要抠出来,情绪要托得住。

说点身边的。北京西城一位张阿姨,今年暑假拉着孙子去影院,挑的就是《南京照相馆》。她出来时眼眶红着,说“老照片像活过来似的”。她不关心导演是谁、主演是谁,她关心“是不是实打实地讲了人的事儿”。朝阳区写代码的小李则更直,他说去年看过一部号称“硬核”的片子,预告片炸裂,正片面儿上大、里头虚,“仨场面撑九十分钟,有点糊弄”。他不反感爱国题材,但接受不了“端着”。望京的影院放映员老王最实在:每逢口碑好的片子,晚上十一点还排队;不行的,黄金场都空着。他见过观众冲着演员去,也见过观众冲着故事来。最后回头的,都是故事。

再看社交媒体上那股劲儿。朋友群里,一提吴京有人立马点赞,也有人翻白眼,吵两句后就互相发猫片缓和。大家不是不讲道理,而是被算法一推,情绪就被放大,信息被切割成梗,梗替代了事实。久而久之,我们习惯用“立场密码”读彼此,说到“爱国”就怕被扣帽子,说到“质疑”又怕被打成阵营。这种氛围,逼走的不是意见,而是耐心。

这事儿给我们的提醒挺简单,甚至有点土:别把爱国当免检,也别把批评当卖国;别把一个人当旗帜,也别拿旗帜压住一个人。吴京也好,谁谁也罢,都不该承受“题材兴衰”的过高期待。把个体从符号里解放出来,作品从标签里解放出来,公共讨论从对骂里解放出来,才是正路。创作者这边,也得从“喊得响”走向“讲得真”,从“意义先行”走向“人物先行”。观众不是铁板一块,但对好东西的感知非常一致——真诚永远不会过时,虚假永远撑不住。

外部环境当然紧张,现实矛盾也在,爱国题材自带关注度,这是事实。但创作不能只靠“时代红利”,必须不断精进;评论也不能只靠“立场标签”,必须回到证据。当我们把标准摆回到“故事有没有穿透力”“人物是否可信”“细节能否自洽”“价值是否可讨论”,很多吵闹会自然降噪。那时,“塌房”这种词儿,就用回它该用的场合,别再把它当万能遥控器。

至于眼前的这点火,真没必要越烧越旺。8月29日的一句重话,8月30日的一次回应,把一位演员再次推到风口。可风口吹不出好剧本,争气的是创作。与其追着“谁塌没塌”,不如问一问“下一部能不能更好看”。不喜欢吴京的人,有权不买票;喜欢这类题材的人,也有权被尊重。让市场做市场的事,让讨论回到讨论的理。

就这么说吧:吴京塌不塌,交给事实;爱国题材火不火,交给作品。你下次走进影院,会先看人,还是先看片?留言说说,你心里那条分界线,画在哪儿。

来源:河鸣经典片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