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胜利》特别策划:回溯田汉聂耳《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之路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3 08:40 2

摘要:1905电影网专稿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胜利”二字带领我们回到那激荡人心的历史时刻,也让我们想起全体中华儿女为了胜利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作出的重要贡献。

1905电影网专稿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胜利”二字带领我们回到那激荡人心的历史时刻,也让我们想起全体中华儿女为了胜利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作出的重要贡献。

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CCTV-6《中国电影报道》特别策划推出14集系列专题《我们的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共同在光影中回顾那全民族共同书写的壮丽史诗。

特别节目由《我们的胜利——电影中的抗战烽火》和《我们的胜利——电影旋律中的抗战史诗》两部分组成。

《我们的胜利——电影旋律中的抗战史诗》将从经典抗战电影歌曲出发,以十首歌曲为切入点,从人物访谈、音乐解析、电影艺术等多个层面回溯那不屈的传奇。

首期聚焦《义勇军进行曲》——当人们想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这首旋律便会自然而然地在耳畔回响,它是刻在民族记忆里的声音符号。而透过它的创作历程,我们更能读懂:唯有铭记那段浴血岁月,才能步履坚定地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开国大典上奏响。

当这雄浑苍劲的进行曲从天安门广场,一直响彻整个神州大地。起来,起来的呼喊,便换做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的壮丽现实。而这首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1934年,原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

田汉之孙 欧阳维:田汉先生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词是厚积薄发,他时时刻刻关注整个中日关系和战争走向,也关注中国未来的命运。从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的作品里边都有反抗帝国主义压迫的内容。“一·二八事变”在上海发生的时候,田汉先生和聂耳都在上海,他们直接接触难民,而且完全看清了战争的残酷性。

聂耳侄孙 青山:聂耳先辈在16岁的时候弃笔从戎,我看了他的很多日记研究,基本上天天都在写战事。日本的飞机掠过头顶的时候,他甚至都可以看到日本飞行员狰狞的面容,这是他后来的写作里面写到,这个对他的影响太大了。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钟大丰:《风云儿女》是1934年拍的,这是对中国电影和中国人民、中国社会之间紧密结合的反映。它表现的是不要再“商女不知亡国恨”,要投身到抗日民族解放的斗争中,才能够找到自我,特别是知识分子。在这个主题下,它使得抗日的主题变成了人民心灵的共鸣。

“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帝国主义实施侵华战争的序幕,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在此背景下,左翼文化运动日益发展壮大。在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领导下,成立了以夏衍为核心的左翼电影小组,著名戏剧家田汉正是这一重要文化阵线中的杰出代表。

田汉之孙 欧阳维:本身他学习的时候就非常喜欢电影,他叫做银色的梦。夏衍先生讲,在左翼艺术家里头,田汉先生搞电影是最早的,他们把艺术作为武器来动员民众,真正反映了民族的情绪,电影的这种形式太直接了。再加上当时大部分电影都是外国的,而且中国像那种左翼的进步电影也很少。所以说这些前辈们就一定想要把进步电影,特别是我们党领导下的左翼电影推进去。

聂耳侄孙 青山:聂耳先生和田汉先生是在明月歌剧社相识的,聂耳先辈是一个广义上的电影人,他在里面客串过很多电影角色。因为他的歌曲通俗易懂接地气,他是真正到老百姓中去创作的,耳熟能详,老百姓都能唱,他的歌都流传广。所以从某种形式上,聂耳先辈是把音乐创作、民间音乐和现代的有声电影以后的电影艺术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的人。

作为左翼电影运动的一个重要阵地,电通公司为响应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浪潮,决定拍摄一部抗战题材的电影。于是,田汉开始着手创作电影《风云儿女》的文学剧本,该片以抗战为背景,讲述了青年诗人辛白华因为挚友梁质夫的牺牲,被激发起磅礴的爱国情怀,奋勇投身抗战的故事。

田汉之孙 欧阳维:他是在上海的故居写的原稿,电影文学本大概是16,000多字,后来由夏衍先生把它改成拍摄台本。夏衍先生讲得非常清楚,他是用红格十行纸小楷字写成,写了十多页,跟《电通半月画报》里边的是一致的。

电影《国歌》导演吴子牛:作为一个词作家,要为电影《风云儿女》(写主题曲),田汉在这待了一个通夜,一直在那沉思怎么写这首词,直到天亮第一线晨光斜射进来的时候,他起来了,隆重的拿起笔,一口气写下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个歌词是这么诞生的。

主题曲歌词诞生后,聂耳主动请缨作曲,爱国激情在胸中奔涌,雄壮、激昂的旋律从心中油然而生,很快他就完成了曲谱初稿。这段创作故事也于1999年,在导演吴子牛摄制的电影《国歌》之中,得以呈现。

吴子牛:聂耳接到这首歌词以后,在他的亭子间阁楼上,一直是激动万分,全情投入,一口气写完,把曲谱出来了。咱们的《国歌》就是诞生在这么残酷的战争中。

《风云儿女》一经公映,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便成为时代曲,那顿挫的节奏,就是一个民族被迫发出的最后的吼声。它让一只睡狮猛醒,也吹响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血战到底的战斗号角。

聂耳侄孙 青山:聂耳先辈有个画龙点睛的改编创作,就是“前进 前进 前进进”,原来歌词没有最后一个“进”,他加了个“进”字,我认为恰恰是先辈创作特有的技法和夙愿。他就想创作一首类似于《马赛曲》这样的激昂的战歌,因为他觉得中国人需要一首这样的战歌,所以在《义勇军进行曲》里面,是中西方音乐最好最完美结合的一首曲子。

欧阳维:到了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议之后,田汉先生写了一个说明,他说《义勇军进行曲》被选为国歌,这是聂耳和我以及中国新诗歌音乐的荣耀。

从1935年在电影《风云儿女》中首次响起,到1949年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再到2004年正式写入宪法,《义勇军进行曲》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钟大丰:它成了所有中国人民的争取自由解放的努力的一种象征,使得它能够从抗日战争到今天将近九十年的时间一直在传唱。

《义勇军进行曲》至今已传唱近九十载,它每一次响起,总是伴随着共和国的荣光,令我们肃然起敬,而我们的眼前也仿佛有无尽的山河涌现。这不仅因为它是新中国的国歌,更因为它承载了中国人民不可磨灭的民族记忆。在岁月长河中,它始终传递着那份永不熄灭的民族精神之火。

吴子牛: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只要《国歌》一响起,前奏一响起,我们人马上就不一样了,我就会站起来,汗毛孔都要竖起来,那种庄严,那种激动真是的。

青山:国歌代表什么,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民族的自信和民族的魂。中华民族的未来在你们身上,其实中华民族内核就是爱国、自强不息。我觉得《义勇军进行曲》都展现了,这首歌唱出来的时候就有力量,中国人的脊梁就硬了。

欧阳维:整个《义勇军进行曲》的精神对现代的青年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要知道自己有什么责任,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万众一心才能取得胜利。像这种国歌的精神应该是一种永恒的精神。

《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这是回荡在中国人血脉里的旋律,这些歌曲在电影中响起,在人们的口中传唱,在我们的心里回响。电影用影像凝固了烽火岁月,而音乐用旋律永恒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当歌声再度响起,那份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决心,从未褪色。

即日起至9月10日,每晚22:00 锁定CCTV-6《中国电影报道》,留存永恒记忆,镌刻伟大胜利!

来源:1905电影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