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是为了珍爱和平——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3 09:21 3

摘要: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观看电影《南京照相馆》五味杂陈,感慨良多。这部电影并非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史诗,而是将镜头对准了一间小小的照相馆,以此窥一斑见全豹,再现了88年前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底层人民团结抗争抱团取暖的感人故

文/王新民

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观看电影《南京照相馆》五味杂陈,感慨良多。这部电影并非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史诗,而是将镜头对准了一间小小的照相馆,以此窥一斑见全豹,再现了88年前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底层人民团结抗争抱团取暖的感人故事。观影之后,那份萦绕心头的感触,不仅是痛定思痛的悲痛,而且是一种沉静的哀思与人性的温暖。

一滴水里观沧海,一粒沙中看世界。导演极具匠心地将核心场景设定在一间古老的照相馆里。这个地方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隐喻。照相馆既是定格时间、封存记忆的场所,也是立此存照,警示后人之处。

历史无法改变,但看待历史的方式可以改变。我们从历史的受害者、讲述者,最终成为了和平的守护者与传递者。这就是电影最想传达的信息:记忆的目的,是为了让未来不再重蹈覆辙,铭记历史是为了珍爱和平。

默雷止谤。《南京照相馆》是一部安静而有力的电影。它用温和的镜头语言,诉说着最沉重的主题。它不像一把重锤猛烈敲击心灵,而是像一滴水,缓缓滴落,最终穿透岩石,留下深刻的印记。同时,于无声处听惊雷,《南京照相馆》对那些掩盖甚或美化日本侵华罪行者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影片尾声,多年以后,当年的日本侵略者终于受到了审判。在处刑的那天,林毓琇带着相机来到刑场,她要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刻。此时,电影以想象的笔触,让死于日本侵略者屠刀之下的金承宗、赵宜芳、金婉仪、苏柳昌等人“现身”,一起目送恶魔离开人间。这样的尾声不仅强调了本片最重要的道具——相机、胶片、相片作为一种媒介所具有的见证意义,而且通过超现实主义的表达,使受害者以在场的形式亲临这场见证。在这种双重见证之外,银幕外的观众们也在进行一场见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电影《南京照相馆》提醒我们,历史从未远去,它就藏在城市的街角的小小的照相馆乃至一张小小的照片里。真正的纪念,不在于声势浩大的口号,而在于每一个个体发自内心的铭记与反思。这间小小的“南京照相馆”,仿佛一个历史的良心,静静地立在那里,等待着有人走进来、聆听,然后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感悟走出去,将和平与反思的故事,继续传扬。

前车之鉴,后人之师。观看《南京照相馆》后,痛定思痛,80年后的我们认识到:战争的罪责在日本军国主义集团而不在日本人民,热爱和平的我们是从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下去的美好愿望出发,是从维护睦邻友好、东亚和平、世界和平的大局出发,我们表现的是虚怀若谷的大国风度。而日本政府也应该向德国政府学习,对侵华历史作深刻的反思和检讨,以此取得中国人民的饶恕和宽宥。如此,中日关系才能健康发展,中日人民才能世代友好。

2025.9.2-3于上林苑

王新民,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现为陕西省新闻出版(版权)电影检测中心审读专家,西安工商学院客座教授。1982年开始写作。业余创作并出版《行余集》《贾平凹打官司》《书友贾平凹》《真话真说》《走马书林》《渭河大水灾》《不惑集》《高考大透视》《〈秦腔〉大合唱》《大地美容师》《一部奇书的命运》《一本书的故事》《寻访高兴》《人生忠告》《贾平凹纪事》(1990-2000)、《贾平凹纪事》(2000-2010)《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入选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精品出版项目)、《策划贾平凹》《慈苑书韵》《读懂贾平凹》等。主编出版《贾平凹文集》(20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等。

来源:文艺天地—宁文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