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南京照像馆”有感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3 09:31 2

摘要:《南京照相馆》是2025年暑期上映的一部国产历史剧情片,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这部电影由申奥执导,刘昊然、王传君、高叶、王骁等实力派演员领衔主演,于2025年7月2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2025年9月4日在中国香港正式公映,片长约13

在“九·三”阅兵式之际,我们不仅要铭记那些在阅兵式上展现出的强大国防力量和军人的飒爽英姿,更应该走进电影院,观看一部极具意义的电影——《南京照相馆》。

《南京照相馆》是2025年暑期上映的一部国产历史剧情片,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这部电影由申奥执导,刘昊然、王传君、高叶、王骁等实力派演员领衔主演,于2025年7月2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2025年9月4日在中国香港正式公映,片长约137分钟,语言包含汉语普通话、日语和南京方言 。

影片讲述了1937年南京沦陷后,“吉祥照相馆”里一群普通人的故事。中华邮政邮差苏柳昌,也就是阿昌,由刘昊然饰演,他因故错过撤离机会,被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误认为是照相馆学徒,带至照相馆为其冲洗照片 。在照相馆中,阿昌先后遇到了照相馆老板老金一家、日军翻译王广海的情妇林毓秀等人,照相馆成为了他们暂时的避难所 。阿昌和老金最初为了活命,被迫为日军洗印宣传所谓的“中日亲善”照片,却意外发现了记录日军暴行的真实底片 。在险境中,这些原本只求自保的普通人,逐渐从“求生者”转变为“见证者”乃至“反抗者”,冒着生命危险守护和传递记录日军罪证的胶卷 。

《南京照相馆》有着诸多亮点与特色。它聚焦平民视角与人性刻画,跳出了宏大叙事和对英雄人物的偏爱,展现了战乱中普通人的生存状况、人性挣扎与觉醒 。例如胆小但最终勇敢的老金、从投机动摇到展现良知的王广海、从“商女”到觉醒的林毓秀,这些角色都塑造得立体而复杂 。在表现手法上,影片采用现实主义手法与克制表达,虽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但避免渲染暴力场面和过度煽情,常通过暗示和侧面烘托来揭露侵略者的罪行,让情感冲击更为深刻 。此外,“照相馆”在影片中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它本是记录真实和美好记忆的地方,却成了日军炮制虚假“亲善”宣传的工具,同时也是主角们守护历史真相、寄托民族气节的象征 。而且,影片与历史紧密关联,灵感来源于1938年照相馆学徒罗瑾冒死保存日军暴行照片,以及吴旋后续冒险守护并最终在战后呈交这些作为“京字第一号证据”的故事,片尾滚动的历史罪证照片,更是提醒着观众铭记历史 。

演员们在影片中的表现也十分出色。刘昊然饰演的苏柳昌,从最初的求生自保到后来的冒死抗争,成长弧光显著,他在表现恐惧、挣扎与决心时,极具感染力。王传君饰演的王广海,这个复杂的角色被他演绎得十分到位,将其试图在日军手下谋求生存甚至利益,内心又饱受良知谴责,时而展现善意与时而又显自私懦弱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高叶饰演的林毓秀,从最初为了通行证给日军唱戏,到后来逐渐觉醒,她的眼神戏和情绪转换细腻而准确。王骁饰演的老金,一个胆小怕事、只想守护家人安稳过日的普通中年人,在他的演绎下,形象生动,几场关键戏份令人动容。

在票房与口碑方面,《南京照相馆》的表现也十分突出。电影自2025年7月25日在内地上映以来,曾连续17天获得内地单日票房冠军,最终累计票房达28.9亿人民币,成为2025年暑期档的票房冠军。在豆瓣等平台,影片获得了较高的评分,近40万人评出8.7分,观众和评论普遍赞誉其深刻的历史意义、细腻的人物刻画、克制的叙事手法以及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它被认为是对历史真相的一次有力捍卫和对和平的深刻呼唤。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观看《南京照相馆》,能让我们通过那段特殊岁月里普通人的故事,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与人性,思考和平的珍贵。它让我们铭记历史,激励着吾辈自强,如同影片结尾打出的“铭记历史,吾辈自强”字样一样,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电影《南京照相馆》的结局是:邮差阿昌为了引开日军摄影师伊藤,焚烧底片后被伊藤刺死。照相馆老板老金为了给带着自己儿子的林毓秀拖延时间,折返与日军搏斗,最终死在了日军的枪口下。日军翻译王广海在试图保护林毓秀时,与日军发生冲突,被日军枪杀。

林毓秀成功逃出南京,将记录日军残暴罪行的底片公之于众。1946年南京审判战犯法庭上,林毓秀带出的底片成为“京字第一号证据”,战犯被判处死刑。刑场上,她举起老金遗留的相机,快门按下瞬间,子弹穿透战犯头颅,与当年日军屠杀同胞的影像重叠,完成了历史对暴行的终极审判。此外,林毓秀活到了92岁,她将胶片洗成明信片藏于纪念馆,让罪证得以留存。

而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因照片外泄导致家族蒙羞,被上司要求切腹自尽,在切腹过程中他因剧痛打滚,最终被补枪焚尸。

《南京照相馆》的启示教育与文化价值意义

一、启示教育:以史为鉴,唤醒精神力量

1. 历史认知深化:影片通过平民视角还原南京大屠杀的微观历史,打破了宏大叙事的距离感,让观众从“吉祥照相馆”的日常细节中,直观感受战争对普通人的摧残,纠正对历史的模糊认知,深刻理解“铭记历史”不是口号,而是对无数遇难者的责任。

2. 人性与价值观引导:主角们从“求生者”到“反抗者”的转变,传递出“平凡人也能迸发正义力量”的信念——阿昌的牺牲、老金的觉醒、王广海的救赎,让观众明白“勇敢”并非天生,而是在良知与恐惧的挣扎中做出的选择,引导人们坚守道德底线,拒绝麻木与妥协。

3. 和平与自强意识培育:影片结尾“战犯审判”与“罪证留存”的情节,不仅是对历史的交代,更警示观众“和平需要捍卫”。它让年轻一代懂得,如今的安宁并非偶然,需以“吾辈自强”的态度面对未来,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二、文化提升与推广:赋能文化传承,彰显民族价值

1. 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标杆意义:影片以“克制叙事”“象征手法”打破历史片“煽情”“猎奇”的刻板印象,用照相馆、相机、底片等意象承载厚重主题,为国产历史剧情片树立了“以小见大、以情动人”的创作范式,推动历史题材影视从“宏大叙事”向“人性深度挖掘”升级,提升国产影视的文化质感。

2. 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与传承:影片将“罗瑾保存罪证”“京字第一号证据”等真实历史元素融入剧情,让尘封的历史故事走进大众视野;林毓秀留存“胶片明信片”的结局,更将“历史记忆需代代相传”的理念具象化,推动民族集体记忆从“史料记载”变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3. 文化输出与国际话语权提升:影片以“普通人的抗争”为切入点,跳出“受害者叙事”的单一视角,展现的“人性觉醒”“正义坚守”是全球共通的价值主题,更容易引发国际观众的情感共鸣。它作为文化载体,向世界传递中国对历史的态度——既不回避伤痛,也不渲染仇恨,而是以理性姿态捍卫历史真相,助力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

4. 文化教育与公共记忆构建:影片可作为学校历史教育、社会公益宣传的重要素材,通过“影像+历史”的形式,让青少年更易接受历史教育;同时,影片引发的“历史罪证保护”“纪念馆文化传承”等讨论,也推动社会关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让“历史记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来源:爱思考的老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