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事迹至今不敢拍成电影,400万解放军只此一人

快播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1 19:34 4

摘要:“孩子,你真要去扛枪吗?”——1941年9月,太岳深山,一名老战士歪着头看眼前这个还没有自己肩膀高的少年。少年咧嘴笑:“鬼子来了,总得有人挡。”短短一句,像山风一样干脆,也像山石一样倔强。

“孩子,你真要去扛枪吗?”——1941年9月,太岳深山,一名老战士歪着头看眼前这个还没有自己肩膀高的少年。少年咧嘴笑:“鬼子来了,总得有人挡。”短短一句,像山风一样干脆,也像山石一样倔强。

那一年,张英才十七岁,已在部队混出了名号,可追溯起来,他第一次与军号相遇却是两年前。1939年春,日寇仍在山西腹地横行,村口尘土飞扬,14岁的他提着二十个熟鸡蛋,拦住了八路军的行军队伍。对一个赤贫之家来说,二十枚鸡蛋相当于半袋小米,却被他当作敲门砖。负责登记的指导员记得清楚,这瘦伢子一口气报上姓名、年龄,末了加一句:“不给我当兵,就把鸡蛋退回去。”口齿带着倔劲,没人敢回绝。就这样,一桩少年“交易”意外敲开了抗日大门。

部队没让他立刻上火线,宣传队、后勤班,他样样干。挑麦子、扛粮袋,他总抢在前面。有意思的是,小个头并没妨碍他获得绰号“张大力”。后来调到212旅特务连,日常训练里,沉甸甸的步机枪他硬是扛着跑完山路。战友揶揄他“毛还没长全”,可真到排爆布雷,他往往最先钻地沟,仿佛天生缺少对危险的神经。

1941年秋,太岳南部。鬼子与伪军四路合击,飞机大炮压得山谷震响。212旅奉命掩护主力撤离,一场硬仗在所难免。初上阵地的张英才并没找掩体,而是来回巡视火力点;子弹断了,他拔起刺刀。那日午后,他为了掩护旅长撤离,后背被炮片割开尺余,但仍和三个敌兵短兵相接,直到天色发蓝。部队顺利突围,他人晕在血水里。军医撬开他紧握的手,里面还攥着一截炸膛的弹壳——第一次立功记功,也由此写进作战简报。

抗战胜利后,国共谈判破裂,山西再起狼烟。1945年9月的长治保卫战,阎锡山的第19军想要截住太岳纵队北上。张英才此时已是57团9连指导员,率一个连抢占北关。暴雨刚停,城外积水齐腰,他硬是让全连将枪机包油布、子弹袋挂脖子,蹚着污水离岸。一到北关,先毁墙,再挖地道,表面摆满伪装工事。果不其然,敌炮火一股脑砸在房顶;尘烟散尽,对方以为“清场”成功,排队摸进废墟,刚迈过门槛,暗沟里七八挺轻机枪同时开火。鏖战至午夜,一个连守住阵地,击毙三百余人。夜退前,他点名时只喊出八十七个号码,声音沙哑,却无人退缩。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他的名字频繁出现在战报最前列。1946年底吕梁战役,四小时死守制高点;1948年淮海,带一营人马撞裂敌防线,战后收缴步枪千余,活捉俘虏过千。参战官兵说起此役,总忘不了那串数字:全营阵亡不足一百,却干掉两千。有人评价“典型的张式打法——不跟你兜圈,硬把缺口掰开”。

关于军功,部队里流传一句黑色幽默:“三等功站着领,二等功躺着领,一等功家属领。”特等功?大多刻在烈士碑上。可这个矮个子兵王偏偏打破定律——九次特等功,三次战斗英雄,且无残疾留身。建国后颁授勋章时,统计处甚至找不到对照模板,只能专门拟表格。400万解放军,唯此一人。

1950年代,他先后调任13军、50军副军长。训练场上仍习惯亲自示范,年轻干部对他敬畏三分。一次夜行军,他突然扑倒一名排长,只因对方绑腿松开——“战场上松一寸,多埋一个。”这句训斥传了好几年。不得不说,铁规矩奠定铁部队,他人虽离队,但兵风留存至今。

2017年春,成都军区医院。93岁的张英才合上双眼,医护推门时,值班老兵不自觉立正。这位传奇,从儿童劳工到兵王,再到将星,以凡人身体穿越百余场恶战,却没留下“英雄迟暮”的苍凉,只留下让后来者直起脊梁的重量。

有人问,为何至今没有导演敢把他的故事搬上荧幕?答案或许简单:传奇若拍成戏,观众会觉得夸张;可在真实战史面前,再夸张的剧本都嫌保守。张英才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神话”二字的最严肃注解。

来源:人文历史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