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导演完全不懂人民解放军,《蛟龙行动》失败早就注定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4 21:15 1

摘要:接着说说过年上映的电影,这个时期的贺岁档影片不少都在冲票房同时有相当的争议。这次就说说《蛟龙行动》好了,影片的评论两级分化相当厉害,普通观众似乎还算可以接受,甚至可能比较认可。然而这类影片最应该吸引的国内军迷却普遍对影片意见非常大,表现出高度的不认可。在下同作

接着说说过年上映的电影,这个时期的贺岁档影片不少都在冲票房同时有相当的争议。这次就说说《蛟龙行动》好了,影片的评论两级分化相当厉害,普通观众似乎还算可以接受,甚至可能比较认可。然而这类影片最应该吸引的国内军迷却普遍对影片意见非常大,表现出高度的不认可。在下同作为军迷,也同样持不认可的态度。

莫名其妙的武器道具设计,让海报甚至无法产生“中国军人”的感觉

为啥不认可呢?相比起细枝末节问题上的漏洞,恐怕军迷们最想质问的是一个直击影片核心的问题:我们想看的是一场真正人民军队彰显自身强大和勇武的片子,为什么拍摄出来的场面让人总感觉是换皮的外军呢。敢问片方剧情设定里,究竟哪里让人感到主角们真的来自解放军蛟龙部队了?因为他们都说普通话吗?

拿所谓超空泡鱼雷当卖点,要这毫无制导空有速度的东西何用?

相比当年《红海行动》还有军方海政电视艺术中心的把关,虽然军方不一定怎么懂电影如何调动人的观影情绪与激活肾上腺素问题,但其最大的价值正是尽量让影片中的角色在形象上尽量往人民军队的精气神上靠拢,也正是这部分工作让人还能看出虽然角色们没有用国产轻武器,但还可以在一部分台词和举动上看出些许解放军的影子,让观众感到“他们确实演出了解放军的味道”。而本次《蛟龙行动》没有了军方人员把持这方面底线,片方放飞自我的结果就是剧情和角色塑造的崩塌。

军方把控下《红海行动》中国军人形象塑造是过关的,《蛟龙行动》就算了

让非专业且对中国军队高度缺乏了解的马来西亚人员担任军事顾问,确实可以拍一个套皮好莱坞风格的军事片,但无论如何拍不出真正符合中国军队形象的军事片。同理编剧或许很熟悉好莱坞大片的套路,却基本忽视了中国实际会与好莱坞套路的冲突问题。港式警匪枪战片套路不是说不可以使用,但完全用来描述人民军队形象就是严重问题,反而突出了片方对真正人民军队的理解问题有多严重。

国产军用机器狗明明领先世界,强行加强给反派是几个意思?

如果吹的不是口琴而是口哨,就更有黑帮味了

片中很多桥段,比如开头钻井平台的戏份,怎么看都有山寨《使命召唤:现代战争》游戏的影子;军队内部下级倒吼上级的美式“刺头”戏份和潜艇水下高度保持静默状态下人员大吼大叫的军盲剧情设计;明明国内军用机器人领先世界却只给敌对方强加机器狗Buff;还有在遍布敏感设备的潜艇(造型与设计还全无国产军舰味道)内部大打CQB枪战;紧急时刻艇长为了稳定全员士气吹起口琴(黑帮老大味道十足)……到底是想塑造什么样的军人和军队形象?

很显然片方并不理解解放军的革命英雄主义是什么,红色经典里却十分明确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在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军队,其最大的内核特点,是“人民军队”、“听党指挥”、“作风优良”这些革命化传统。这些影片中不需要大量展示,却不能毫无存在感,比如人员之间一般互称“XX同志”而不是直呼其名;比如作战准备时可能需要以党员骨干为核心开小型商讨会;比如在重大关头需要做好牺牲准备时一句“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或者“共产党员,出列!”。这些只需要及时展示就可以让观众产生“这是我认识的解放军”的强烈共鸣感,然后爆发内在认同。敢问《蛟龙行动》片方为什么做不到?想到了吗?会想到吗?

港式枪战片经验,套用到大陆军事片是水土不服的

说结论吧,香港作为一个没有经历过革命的地方,马来西亚更没有中国大陆那种革命洗礼。主要来自两地的团队对解放军的了解,特别是人民军队内核的认识大概率不如中国大陆五年级小学生。这样一种基础拿着部分好莱坞大片+港式警匪枪战片的套路硬表现,宣发时大量故弄玄虚,自以为观众缺乏军事知识大可以随便忽悠,还有对军事片只能严重减分的流量艺人效应,Debuff叠满的最后结果只能是现在这种糊弄观众反被票房教做人的情况。想拍军事主旋律大片圈钱,还是先好好学两年什么是真正中国的“主旋律大片”,再去折腾不晚。

不看红色经典电影,看《功勋》里的李延年形象,也能了解个一二三吧

来源:博学的书签U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