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30日,《蛟龙行动特别版》将再度登陆内地院线。这部曾在今年春节档折戟沉沙的影片,在撤档半年后以“修改重映”的姿态回归,背后是出品方博纳影业总裁于冬对票房翻盘的最后期许。
第一娱记出品必属精品
8月30日,《蛟龙行动特别版》将再度登陆内地院线。这部曾在今年春节档折戟沉沙的影片,在撤档半年后以“修改重映”的姿态回归,背后是出品方博纳影业总裁于冬对票房翻盘的最后期许。
然而从8月29日开启的点映数据来看,300多万的票房成绩,早已预示着这场“救赎之战”大概率仍是一场空。
回溯今年春节档,《蛟龙行动》的表现堪称“惨烈”。作为《红海行动》的续作,前者30多亿的票房神话本为其铺好了期待值,可《蛟龙行动》最终仅收获3亿多票房,连前者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要知道,这部影片的投资成本高达10亿,这样的票房数据不仅难以覆盖成本,更让博纳影业陷入舆论争议。当时于冬选择紧急撤档,外界普遍认为是“保留体面”,等待合适时机再做挣扎。
半年过去,《蛟龙行动特别版》带着“删减16分钟文戏、优化节奏”的改动归来。
可观众并不买账。
点开社交平台的讨论区,满是“没必要”“不会再看”的声音。
有人直言:“春节档已经看过了,删减点文戏就能变好看?”也有人犀利指出:“利用爱国热情虚假宣传,忽悠观众。现在看电影哪是随便花钱的事,没有过硬的质量,谁愿意为同一部片子买单两次?”
观众的冷漠并非没有缘由。如今的电影市场早已不是“大片光环就能收割票房”的时代,对普通消费者而言,看电影正在从“日常消遣”变成“奢侈消费”。
一张电影票均价三四十元,加上路费、零食支出,一家三口看一场电影就要花费近两百元。
在消费更趋理性的当下,只有真正戳中人心、口碑爆棚的作品,才能让观众心甘情愿掏出钱包。而《蛟龙行动》春节档已暴露剧情平淡、人物塑造单薄等问题,仅靠删减片段的“小修小补”,根本无法弥补核心内容的短板。
更值得玩味的是,近期影视圈的“撤档潮”,早已印证了市场的残酷。就在《蛟龙行动》重映前夕,吴京参演的《再见坏蛋》上映7天票房仅28万,最终无奈撤档。
两部影片境遇相似,都试图凭借演员光环或IP情怀打开市场,却都忽略了“内容为王”的核心逻辑。
吴京的国民度、“蛟龙”IP的过往口碑,在疲软的剧情面前,终究成了“无效加持”。
于冬的“不死心”,或许是出于对成本回收的迫切,或许是对IP情怀的执念。
但他显然没看清当下市场的真相:观众不再为“情怀”盲目买单,也不再被“大片噱头”轻易打动。
春节档的3亿票房已是观众用脚投票的结果,半年后重映,既没有新的剧情亮点,也没有足够的营销新意,仅凭“特别版”的名头,根本无法撬动消费意愿。
从300万的点映票房来看,《蛟龙行动特别版》的重映之路注定艰难。若后续没有口碑逆袭的奇迹发生,其最终结局或许会和《再见坏蛋》一样,在冷清的排片中潦草收场。
对于于冬和博纳影业而言,这次重映或许该成为一次清醒的教训:影视行业早已不是“修改重映就能翻盘”的时代,唯有沉下心打磨内容,才能真正赢得观众的认可,否则再多的“不死心”,也只能换来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来源:阿宝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