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感悟分享丨2025年温州市“家燕归巢”红色观影活动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18:09 2

摘要:为加强温籍学子联络,服务温籍学子成长,8月27日晚,团温州市委组织开展了“铭记历史 砥砺前行”2025年温州市“家燕归巢”红色观影活动,来自不同温籍学子联络站点的15名温籍学子代表共同观影历史战争题材电影《南京照相馆》。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学子代表的感悟吧。

为加强温籍学子联络,服务温籍学子成长,8月27日晚,团温州市委组织开展了“铭记历史 砥砺前行”2025年温州市“家燕归巢”红色观影活动,来自不同温籍学子联络站点的15名温籍学子代表共同观影历史战争题材电影《南京照相馆》。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学子代表的感悟吧。

杨佳诺 浙江传媒学院

《南京照相馆》以克制的镜头代替直白的血腥,于无声处听惊雷,于隐忍中蓄力量。底片是这段悲惨历史的铁证,而冲洗照片的过程,是人性在黑暗中的“显影”。一众小人物从恐惧自保到觉醒抗争的过程,深刻而动人。他们守护的不仅是底片,更是真相与尊严。最令人震颤的,是片尾的蒙太奇——遇难者生前鲜活的笑貌与他们惨烈的结局重叠闪现,无声又震耳欲聋。林毓秀轻声说:“我演的都是穆桂英、梁红玉,我懂的呀”,这句话道尽了平凡人的家国大义。影片结束后我没有等到常规彩蛋,但当我走出影院,融入喧闹的街市,看见车水马龙、人间安宁,便明了:这平淡而繁荣的日子,便是历史留给今天最盛大的彩蛋。

王唯逸 上海交通大学

观看了《南京照相馆》,我心潮难平。“鸡鸣寺的鸡不鸣,莫愁湖的愁更愁。”“照片能褪色,但历史不会——它只是等有人翻开。”“快门按下只需一瞬,可有些影子,一辈子洗不干净。”“我们洗的这些照片要见报、要留存。”避难所百姓所说的话是角色的信念,也更是一种历史的回响。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再现,一群小人物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冒着生命危险守护日军罪证的照片,他们的挣扎、恐惧与觉醒后的勇气,令我动容。铭记历史,并非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从苦难中汲取力量,守护良知,珍视和平。唯有正视历史,才能让悲剧永不再演,让和平的光芒永远照耀人类文明的前路。

李怡乐 中国美术学院

同以往的电影不同,这部影片在叙事上更冷静客观地呈现了日军暴行。子弹与相机的声音穿透了中国人的身体与精神。一边是冷色调的逃难,一边是高亮度的侵略,我本以为会看到日军毫不犹豫的杀戮,结果城破后的第一枚子弹是犹豫的。所有屠杀都是有纪律、有逻辑的、有组织的——这反而更令人不寒而栗。当野蛮的屠杀置于文明的秩序框架中,无底线的残忍则彻底扯下“仁义礼智信”的遮羞布。导演一直有意识地“弱化”南京人民的声音。屠杀发生时,他们往往是沉默的,是低声抽泣的,就算在尖叫,也被枪声与淫笑盖住。南京人民身处地狱,而地狱里没有空气,只有鲜血和恶魔,他们的绝望在照片里定格成无声的呐喊,穿过数年的光阴,最终在我的内心留下一首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

徐可也 上海大学

这部电影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借助吉祥照相馆连接起苏柳昌、林毓秀、老金一家、王广海等人物,同时借助摄影照片传递出抗日战争时期影像记录和国际舆论的重要性。从人物角色的塑造来看,这部电影似乎没有真正主人公,每个角色即使是只有一幕的角色都是整个南京大屠杀时期的中国人民的缩影。从这部电影出发,我们在内心感到沉重的同时,应当不仅仅停留于悲伤和愤怒的情绪,而是去思考在当下如何保持积极而坚毅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以怎样的奋斗来为国家和社会尽一份力。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季忠泽 湘潭大学

《南京照相馆》以日本随军摄影师伊藤秀夫的胶卷为线索,串联起一张张触目惊心的老照片,演绎了抗日战争大背景下平凡小人物的故事,揭露了日本在侵华期间的对中国人民的种种暴行。该影片中的几处细节发人深省:日军骑行的单车轧过丧主的布娃娃,深谙戏演的林毓秀抱住尸童时无法抑制泪水,口口声声“日中亲善”的王广海成为伊藤枪下唯一的亡魂,井上大佐笔下扭曲的“仁义礼智信”。无知的汉奸奢想日军的怜悯,无罪的百姓背负被赋予的责难。短短几帧画面、简简几处对比,便将日本侵略者丑恶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无数次回味历史,并非苦难值得歌颂,“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铭记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呼吁和平,是为了时刻警醒国人:悲剧绝不允许重演!

什么是温籍学子联络站?

温籍学子联络站,是指共青团温州市委在全国各省、市组建的,以各大高校为单位,以温州籍学子为成员的联络站点。(温州籍学子指籍贯、生源地属于温州市下辖县(市、区)的在校大学生。)

目前有哪些温籍学子联络站点?

目前已建立安徽省、福建省、港澳、广东省、吉林省、江苏省、山东省、西北、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长沙市、成都市、重庆市、嘉兴市、金华市、昆明市、宁波市、绍兴市、深圳市、沈阳市、武汉市、西安市、厦门市、郑州市等63个省、市及部分高校的温籍学子联络站点。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