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82届威尼斯电影节拉开帷幕,数十名意大利及国际社会活动人士在红毯前举起“Free Palestine, Stop the Genocide”(解放巴勒斯坦,停止种族灭绝)的横幅,高喊口号,抗议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他们要求电影节公开谴责以色列,并呼吁揭露西
2025.8.27-9.6
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全球对加沙战争及其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的愤怒,已经蔓延到了威尼斯电影节。
第82届威尼斯电影节拉开帷幕,数十名意大利及国际社会活动人士在红毯前举起“Free Palestine, Stop the Genocide”(解放巴勒斯坦,停止种族灭绝)的横幅,高喊口号,抗议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他们要求电影节公开谴责以色列,并呼吁揭露西方政府的“共谋”。
抗议活动由广泛的联盟发起,包括工会、反种族主义和女性组织、学生团体、环保与宗教和平协会,以及巴勒斯坦社群组织和国际网络(如“灭绝叛乱”“欢迎难民”)。电影行业的多方力量也加入其中,从剪辑师、选角导演到独立电影节(如 ZaLab、佩鲁贾社会电影节),共同推动电影节在战争问题上表态。组织方宣布将在 8 月 30 日(周六)下午 5 点 再次发起大规模游行,队伍将从丽都岛的水上巴士站出发,步行至红毯区,称此举是“打破沉默、把聚光灯投向巴勒斯坦的象征性政治行动”。
与此同时,数百名意大利和国际电影人、艺术家、文化人士签署公开信,要求威尼斯电影节采取“明确立场”,反对他们所称的“加沙种族灭绝和巴勒斯坦种族清洗”。公开信由“Venice4Palestine”组织发起,并已递交至威尼斯双年展及影展的平行单元“威尼斯日”和“影评人周”。
公开信特别提到,今年入围主竞赛的影片《欣德·拉贾布之声》——由突尼斯导演考塞尔·本·哈尼耶执导,讲述 2024 年一名 5 岁巴勒斯坦女孩在加沙被以军杀害的事件。该片的监制阵容包括布拉德·皮特、华金·菲尼克斯、鲁妮·玛拉,以及奥斯卡导演乔纳森·格雷泽与阿方索·卡隆。对此,威尼斯双年展回应称,电影节“始终是公开讨论和社会议题敏感的场所”,而最直接的证明“就是展映的作品本身”。
“有人要求我们拒绝邀请一些人来,我们不会这么做,”巴贝拉此前也回应道。“如果他们想来参加电影节,他们就会来。另一方面,我们始终毫不迟疑地明确表态,对加沙和巴勒斯坦正在发生的一切感到无比沉痛。平民尤其是儿童的死亡是战争的附带损害,他们成为受害者,而这场战争至今无人能够终结。我认为威尼斯双年展的立场是毋庸置疑的。”
开幕式上,评委会主席亚历山大·佩恩携评委会全体成员亮相。赵涛担任本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作为评委会中唯一的东亚面孔,她也亮相评委会官方拍摄及新闻发布会与媒体见面。
尽管加沙持续不断的战争在今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新闻发布会上被反复提及,但评审团主席亚历山大·佩恩仍选择不就此发表观点。"说实话,我对这个问题有些措手不及。我来这里是为了评判和讨论电影的。我的政治观点想必与在座许多人不谋而合。"佩恩指出,关于电影节对加沙立场的问题——在20分钟的对话中被问及三次——更适合向威尼斯电影节艺术总监阿尔贝托·巴贝拉提出。
亚历山大·佩恩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在开幕式上向沃纳·赫尔佐格致敬,并将其称为“一位在电影界无所不在的无限现象”,同时为他颁发了终身成就金狮奖。这一活动也是科波拉自本月初在罗马接受心脏手术以来的首次公开亮相。
“我来到这里是为了赞扬沃纳·赫尔佐格,但仅仅赞扬他是不够的,”科波拉开场说道,“必须庆祝像他这样的人能够真实存在。”他提到赫尔佐格的经典作品《阿基尔,上帝的愤怒》和《陆上行舟》,并称赫尔佐格的作品“每一部都独特,彼此之间非常不同,而且都是宏伟的。”
“他不仅能填满百科全书的页码,沃纳本身就是一本百科全书,”科波拉继续说道。“如果沃纳有任何限制,我都不知道是什么。”
科波拉以一个胜利的语气结束了他的致辞:“沃纳的生活和他的存在向外界发出了挑战:如果能超越我,就来试试。而我们所有人都真心怀疑,是否会有人能做到。沃纳,如果有人能做得到,我愿意吃掉我的帽子。”
在接受奖项时,赫尔佐格获得了长时间的起立鼓掌,他称科波拉的致辞“非常非常友善”,并回忆起“教父”导演在自己职业生涯早期的支持。
“弗朗西斯对我一直非常友善和慷慨。我们已经认识了半个世纪,”赫尔佐格说道。“他一直很慷慨,在我没有钱付酒店房费的时候邀请我。我曾住在他位于旧金山的家中,并在那里写下了《陆上行舟》的剧本。”
赫尔佐格透露,他们俩曾“非常接近”共同拍摄一部“从阿兹特克人的视角讲述墨西哥征服的电影”,尽管最终未能成形。“但那是一个美好的时光,我们曾为此进行过很多构思,”赫尔佐格说道,并补充道,“如果没有弗朗西斯,我就不会遇见我那位美丽的妻子莱娜。”赫尔佐格在非洲拍摄的最新纪录片《幽灵大象》也即将在威尼斯迎来世界首映。
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沃纳·赫尔佐格的生涯及作品,欢迎收听我们的播客:赫尔佐格,绝对是全人类最疯的导演
下面进入影片报道环节:
恩典
La graziaLa grazia
导演: 保罗·索伦蒂诺
编剧: 保罗·索伦蒂诺
主演: 托尼·塞尔维洛 / 安娜·费泽蒂 / Orlando Cinque / 马西莫·文图列洛 / 米尔维亚·马里利亚诺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语言: 意大利语
上映日期: 2025-08-27(威尼斯电影节)
片长: 131分钟
《恩典》在2025年第82届威尼斯电影节开幕时迎来了全球首映,由21世纪最具盛名的意大利导演保罗·索伦蒂诺执导。探讨了生命与死亡的深刻问题,展现了索伦蒂诺标志性的视觉风格。尽管电影的结局未能完全兑现其开头所承诺的深度(一如既往,被电影制作人作品中过分感伤的笔触所打断),但《绝美之城》的粉丝们依然可能会喜欢这部巧妙呈现的沉思剧,尽管它不完全具备切中要害的锋利。
这部影片的情节在首映之前一直保密,围绕着马里亚诺·德·桑蒂斯(托尼·塞尔维洛 饰)展开,这位年迈的意大利总统距离任期结束还有六个月。作为一位前法官,德·桑蒂斯为人内敛、深思熟虑,并沉迷于追寻真理的理念。临近职业生涯和人生的最后阶段,桑蒂斯开始变得愈发内省,回忆起与已故妻子奥罗拉的爱情。与此同时,他也重新怀疑起奥罗拉四十年前是否曾有过外遇。虽然他无法得知已故妻子前情人是谁,这一直让他心生痛楚,但他同时还面临是否签署安乐死法案以及是否赦免两名因杀害配偶而被定罪的人。在这部超过两个小时的影片中,呈现了这位年迈的总统在履行职责、坚守个人信念和私人痛苦之间的挣扎,试图最终找到内心的平静。
《恩典》开篇风格独特,重点突出,还略带幽默。影片通过一段令人震撼的开场序列,简单地列出了意大利总统的诸多宪法权力,背景则伴随着电音的鼓点,形成了一种非常反常规的音乐效果。接着,我们进入了总统的日常生活,既包括接待外国元首,也包括与直言不讳的老友共进晚餐。这些场景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少有人能接触到的高贵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中心人物,尽管他所处的非凡环境,但依然显得真实而脆弱。
作为总统,桑蒂斯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和礼仪,几乎做每一件事都必须遵从规范。但与此同时,他也需要像科科(由米尔维亚·马里利亚诺饰演)这样古怪直言的朋友,来揭露他周围的政治与文明空洞。外人看来,他似乎是冷静与尊严的化身,但内心却潜藏着不少动荡。你能被像他这样的人吸引——一个与我们一样有疑虑和不安,但其工作却要求他做出生死抉择的人。
然而,影片的第二部分,处理桑蒂斯在安乐死法案和赦免请求上的决定,显得不那么成功。当他承认自己在签署法案时感到困惑时,他的女儿以一个哲学性、伦理性的问题回应道:“我们的时间由谁主宰?”索伦蒂诺再次证明,他处理大主题的雄心并非总能通过合理的方式展开。在这个故事情节中,最终帮助有良知的主人公做出决定的事件,与其要解决的困境相比,显得过于简单化。赦免案件同样如此:尽管结果各不相同,但这两件事都未能得到应有的细腻处理或知识性的探讨。除了一场情感泛滥的高潮外,几乎没有什么内容能为德·桑蒂斯的终极结论——“恩典是怀疑之美”——提供足够的支撑。这一切都显得过于轻松。
尽管存在叙事上的短板,《恩典》依然是一部让人愉快观看的影片。由达里亚·丹托尼奥摄影,它呈现了如同被毯子包裹般的丰盈、抒情的画面。音乐的使用也非常有效,电音的突然节奏变换令人振奋,而主旋律则充满了忧郁感,恰如其分地抚慰人心。在技术层面上,索伦蒂诺毫不费力地构建了令人震撼的视觉场景。比如,葡萄牙总统走过红毯的一幕,被拍摄得犹如歌剧般富有张力,同时也让观众能窥见主持人在另一端的心态。托尼·塞尔维洛在与索伦蒂诺合作的第七部作品中,凭借他那磁性的存在,撑起了整部影片。
与《绝美之城》中饰演的杰普·甘巴尔德拉(Jep Gambardella)相比,马里亚诺·德·桑蒂斯同样是一个超凡脱俗的角色,但他有着更多的克制。通过一种常常通过静止来表达的表演,他依然能牢牢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为影片塑造了情感的贯穿线。尽管索伦蒂诺的剧本未能提供值得他展现才华的足够素材,瑟维洛的表演依然让人如沐春风。
可以说,在《恩典》这部影片中,索伦蒂诺成功地抑制了他他对宏大场面的偏爱,尤其是在他上一部影片《帕特诺普》中最为明显。尽管风格与内涵的平衡仍不完美,但这部影片在艺术性、智性和情感上的综合表现,依然为观众带来了一次富有吸引力、充满思考与情感共鸣的体验。
《恩典》工作照
( 导演采访 )
保罗·索伦蒂诺继《绝美之城》后与托尼·塞尔维洛再次合作,推出了最新影片《恩典》。在这部层次丰富的道德剧中,塞尔维洛饰演意大利虚构总统马里亚诺·德·桑蒂斯,他在是否签署允许安乐死的法案这一问题上深感纠结。
这部影片是索伦蒂诺的第十部导演作品,也是他与塞尔维洛合作的第七部电影,在《恩典》首映前,索伦蒂诺接受了Variety的采访。
《恩典》剧照
这部关于意大利总统和一位天主教鳏夫在面对复杂道德问题时的故事是如何诞生的?
保罗·索伦蒂诺:与我以往的创作方法不同——我通常是从人物角色的影响出发——这个故事源于我多年前阅读的一条新闻,内容是关于现任意大利总统塞尔吉奥·马塔雷拉(Sergio Mattarella),他特赦了一位杀害其身患阿尔茨海默病妻子的老人。由此,我开始思考,作为唯一拥有这种权力的人,意大利总统——不仅仅是意大利,在美国和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如何在是否赦免一个谋杀犯的问题上做出抉择。这似乎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道德课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尤其是考虑到在意大利历史中,这位总统是一位天主教徒,因此坚信生命神圣的价值观。
接着,我还想到,这个叙事脉络可以与另一个困境交织——是否签署一项关于安乐死的法案。对我而言,唯一真正引人入胜的情节正是与道德困境相关的。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就是一个完美的例子,因为其中的一切都围绕着道德困境展开。
《恩典》剧照
电影中当然也有你惯常的讽刺成分。问题是:在《大牌明星》里尖刻描绘了七任意大利总理朱利奥·安德烈奥蒂,在《他们》中描绘了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之后,你塑造了一位带有优雅与正面价值观的,尽管是虚构的意大利政治人物。你与权力者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保罗·索伦蒂诺:对我而言,描绘安德烈奥蒂和贝卢斯科尼的难点并不在于处理负面角色。在我看来,贝卢斯科尼在政治上是负面的,安德烈奥蒂也有一部分是负面的。但那不重要。这三部电影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线索,涉及的是他们的私人生活如何影响他们的决策。我们每个人都有性格缺陷。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些缺陷通常会带来负面影响,虽然可能只影响我们的孩子、妻子和朋友。但对于掌握权力的人,我们往往低估了他们性格缺陷带来的问题。
我一直对此很感兴趣。前几天我看到一段查理·芒格的采访,他是沃伦·巴菲特的合伙人。在采访中,记者问他:“你怎么看唐纳德·特朗普当选总统?”芒格说,特朗普只是出于虚荣心和对荣耀的追求,而这些对成为美国总统的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每天在新闻中,我们都能看到政治人物的决定,往往源于冲动、炫耀和对经济运作的奇怪扭曲看法。我不想表现这一点,相反,我想要表现出一个政治人物应该具备的样子。
《大牌明星》剧照
另一个共同点是,这些电影都有托尼·塞尔维洛的身影,你的男主角。你在写《恩典》时,是否是专门为塞尔维洛量身定制的角色?
保罗·索伦蒂诺:是的,我想到了托尼,因为他是唯一能让我立即感受到权威的演员。所以,当我开始思考权威人物时,托尼自然会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你对塞尔维洛饰演的总统马里亚诺·德·桑蒂斯有何指导意见吗?
保罗·索伦蒂诺:我给他的最常见的建议可能就是避免让角色流于感伤。有些场景,比如总统对女儿的感情,很容易让人放纵,我总是偏好抑制这种情感。这样,托尼仅仅凭借这张脸就能展现出她伟大的人性。
总统与他的女儿(安娜·费尔泽蒂 饰)有着深厚的关系。这也是一部关于父爱的电影。谈谈他们之间的关系。
保罗·索伦蒂诺:这来源于一些自传性的内容,来自我与女儿之间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诱惑,尤其是在年纪渐长时——即使是非常聪明、文化底蕴深厚的人也会有——就是认为当下是糟糕的,而自己年轻时的过去是辉煌的。这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诱惑。它是舒适的,因为它不要求你去思考今天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当你没有能力理解时。所以我觉得,既然总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应该不会屈服于这种诱惑。相反,他让女儿引导他更好地理解当下。总统与安乐死法案之间的互动就很清晰地体现了这一点。最终,他签署了这部法案,因为他信任女儿的想法,而不是因为他相信这是正确的。未来属于他们这一代。
《恩典》剧照
安乐死是《恩典》中的一个强烈主题。当总统在考虑是否签署安乐死法案时,他问自己:“我们的时间由谁主宰??”这似乎是你深思熟虑过的问题,对吗?
保罗·索伦蒂诺: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为“我们的时间由谁主宰?”这个问题而烦恼。我们在生命中的某些阶段、在某些关键的过渡时刻,都会觉得那些日子似乎不再属于我们。它们不属于我们,而是属于别人。对一些人来说,这种感知可能只是一个世俗的思考,比如:“它们属于我的雇主,或者属于我的家庭。但基本上,我还能勉强过活。”但对于那些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痛苦的人来说,这就成为一个必须回答的紧迫问题。安乐死涉及的是谁对个人的生死负责。
《恩典》工作照
意大利说唱歌手Guè的音乐贯穿了电影的情节。这次合作是怎么促成的?
保罗·索伦蒂诺:直到最近,我才认识Guè和他的音乐。我本想说是我的孩子让我了解了他,但实际上是我的妻子。我立刻喜欢上了他的歌。最初,我听不懂85%的歌词,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剩下的15%里有着深刻的人性。在他与父亲的关系中,流露出一种深深的痛苦。这就是我被深深吸引的原因。后来,当我在米兰遇到他时,他来介绍我的电影《帕特诺普》,我被这个强壮的大个子,但又非常温柔的性格所打动。我们聊得非常愉快。
他在电影中演唱的歌曲Le bimbe piangono里有一句歌词:“Chiedo dopo perdono, non prima per favore。”(“我会晚点请求原谅,但在此之前请不要请求原谅。”)通过某种奇妙的心理化学反应,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它像是一个我常常对自己重复的咒语。它谈到了推迟你必须请求原谅的时刻,因为我们每个人终究会为自己做错的事请求原谅。我想强调的是,这位年迈的总统正在努力与当下和解,但他渴望理解它,于是他邀请Guè到总统府接受他的敬意。
来源:深焦精选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