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诗人李绅另一面:无锡芙蓉湖4首,每一句都是电影级画面

快播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8 07:43 2

摘要: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排行第二,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他是唐朝著名诗人、政治家,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是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排行第二,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他是唐朝著名诗人、政治家,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是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李绅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与元稹、白居易交往密切,共同推动了诗歌革新运动的发展。他首先创作了《新题乐府》二十首,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如民生疾苦、官吏腐败等,为元稹、白居易创作新乐府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李绅的诗歌作品流传下来的不算多,但其中不乏经典之作,最广为人知的是《悯农二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两首诗语言通俗质朴,却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劳作的艰辛和生活的困苦,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颂。此外,他的《却望无锡芙蓉湖》组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无锡芙蓉湖的美丽景色,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却望无锡芙蓉湖 其一 唐 · 李绅

水宽山远烟岚迥,柳岸萦回在碧流。

清昼不风凫雁少,却疑初梦镜湖秋。

"水宽山远烟岚迥"开篇即展现宏阔视野,浩渺湖面与远山在烟岚中若隐若现,"迥"字精准传达出空间上的深远感与视觉上的朦胧美。次句"柳岸萦回在碧流"将镜头拉近,蜿蜒的柳岸与碧绿的湖水相映成趣,"萦回"二字生动刻画出水岸线曲折有致的情态。

后两句转入细腻观察与心理感受:"清昼不风凫雁少"描写白昼无风的湖面格外宁静,连野鸭大雁都少见,这种反常的静谧暗示着某种超现实氛围。末句"却疑初梦镜湖秋"突然转折,诗人恍惚间怀疑眼前所见是秋日镜湖的梦境重现。"初梦"与"疑"字点破这种似真似幻的审美体验,将现实中的芙蓉湖与记忆中的镜湖秋色重叠,形成时空交错的朦胧美感。

全诗通过由远及近的空间调度和由实入虚的感知转换,完成了一次诗意的心灵漫游。李绅巧妙捕捉住江南水乡特有的烟水空蒙气质,以"不风""凫雁少"的异常宁静反衬出梦境般的虚幻感,最终在现实与回忆的边界上留下悠长的余韵。这种介于清醒与梦幻之间的美学境界,正是中唐诗人对自然观察最为精微的体现。

却望无锡芙蓉湖 其二 唐 · 李绅

丹橘村边烛火微,碧流明处雁初飞。

萧条落叶垂杨岸,隔水寥寥闻捣衣。

"丹橘村边烛火微"开篇即呈现温暖而朦胧的乡村夜景,丹橘的鲜艳色彩与微弱烛火形成鲜明对比,既点明时节又暗示天色渐晚。"碧流明处雁初飞"视线转向开阔水面,清澈的湖面上刚刚掠过飞雁,"明处"二字精妙地表现出光线在水面的折射效果,使动态的雁影更显生动。

后两句转向萧瑟秋意:"萧条落叶垂杨岸"中"萧条"直接点出季节特征,落叶与垂杨的组合强化了秋日的寂寥感。末句"隔水寥寥闻捣衣"将听觉意象引入,隔着水面传来的捣衣声,在空旷的背景中显得格外清晰而孤寂。捣衣声这一典型意象,既暗示着百姓的日常生活,又暗含着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通过"丹橘""烛火""碧流""飞雁""落叶""垂杨""捣衣声"等意象的有机组合,在色彩、声音、动静之间形成巧妙平衡。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住秋日黄昏的瞬间印象,将个人情感融入客观景物的描绘中,既展现了芙蓉湖畔特有的地域风情,又传达出旅人面对秋景时那种淡淡的乡愁与惆怅。这种含蓄隽永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唐诗歌追求"意境"美学的典型体现。

却望无锡芙蓉湖 其三 唐 · 李绅

逐波云影参差远,背日岚光隐见深。

犹似望中连海树,月生湖上是山阴。

"逐波云影参差远"开篇即展现动态之美,云影追逐着水波向远方延伸,"参差"二字精准描摹出云水相映时明暗交错的不规则形态。次句"背日岚光隐见深"转写山间雾气,背阳处的岚霭在光线作用下若隐若现,"隐见深"三字既写出了雾气的浓淡层次,又暗示了湖岸山势的幽远。

后两句通过奇妙的联想将实景升华为幻境:"犹似望中连海树",诗人极目远眺,湖畔树影与云雾交融的景象,恍若延伸至海边的林木,这种视觉错位产生的联想,拓展了画面的空间维度。末句"月生湖上是山阴"更显奇绝,将月光下的湖面倒影与山北的阴翳巧妙勾连,当月华洒落湖面时,粼粼波光中的山影倒映,宛如真实的山阴之景浮现在湖上。

全诗四句皆围绕光线变化展开:云影的流动、岚光的隐现、海树的幻象、月山的倒影,构成一组组光影交错的视觉交响。诗人敏锐捕捉住江南水乡特有的氤氲气质,通过"逐波""背日""月生"等动态描写,使静态的湖山呈现出流动的生命感。这种将实景转化为心象的艺术处理,既展现了芙蓉湖空濛变幻的地域特色,又体现了中唐诗人对自然光影美学的独特领悟。

却望无锡芙蓉湖 其四 唐 · 李绅

旧山认得烟岚近,湖水平铺碧岫间。

喜见云泉还怅望,自惭山叟不归山。

李绅此诗以"旧山"起笔,瞬间将读者带入游子归乡的复杂心境。"旧山认得烟岚近"中,"认得"二字饱含深情,远望中熟悉的烟岚气息让诗人一眼认出了故乡的山峦,一个"近"字却道出了虽近犹远的心理距离。"湖水平铺碧岫间"以开阔的视角展现湖光山色,平静的湖面如镜,将青翠的山峦(碧岫)完整倒映其中,构成天地相映的绝美画面。

后两句转入深沉的情感波澜:"喜见云泉还怅望",诗人见到故乡的云雾山泉本该欣喜,却转生怅惘——这"还"字转折微妙,道出了近乡情怯的复杂心绪。末句"自惭山叟不归山"更是直抒胸臆,诗人以"山叟"自比,却惭愧于未能及早归隐山林,"不归山"三字既是对自身宦海沉浮的反思,也暗含着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遗憾。

全诗情感脉络清晰:从认山的亲切,到观湖的陶醉,再到见云泉的百感交集,最终归于不归山的自省。诗人巧妙运用"烟岚""碧岫""云泉"等意象,将无锡芙蓉湖的自然美景与内心的情感波动完美融合。通过"认得—平铺—喜见—怅望—自惭"的情感递进,既展现了游子归乡的复杂心态,又透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中唐文人典型的仕隐矛盾心理。

来源:诗词原创之火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