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追凶者也》中,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分段非线性的叙事逻辑,这就很烧脑,观众需要紧绷神经,更加专注,不漏掉剧情,才能将故事串联起来,搞懂事情的来龙去脉。
我们知道《追凶者也》、《脱缰者也》都是曹保平执导的者也系列黑色幽默犯罪电影。
但从看过后的感受以及观众的反响来看,观众普遍觉得《追凶者也》更为经典,也更耐看。
那么,同样是曹保平的电影,为啥会出现这样的结论呢?
在《追凶者也》中,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分段非线性的叙事逻辑,这就很烧脑,观众需要紧绷神经,更加专注,不漏掉剧情,才能将故事串联起来,搞懂事情的来龙去脉。
《追凶者也》向我们传达的是更为严密的犯罪逻辑,更加在乎犯罪的剧情,不管是它选址西南边陲地区,还是宋老二、王友全、董小凤三个人的视角切换,都是为了展现悬疑的张力。
喜剧成分在里面只是为了调剂一下过于紧张的剧情发展,给观众紧绷的神经以舒缓的空间。
喜剧不是目的,为了突出悬疑剧情,缓和观影压力,才是目的。
还有就是电影中的人物个性不是一开始就表现出来的,而是以剧情的展开,让我们慢慢看到电影中角色个性的不断丰满。
这容易给人制造反差感,也更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与好奇心。
而《脱缰者也》则完全以一种荒诞的喜剧色彩,用天津方言营造的幽默来作为卖点,其作为犯罪电影的主题反倒被喜剧所掩盖,犯罪的情节也是严重的淡化了。
这给人的感觉是有点本末倒置,又让人觉得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他既想要犯罪题材,又想追求喜剧特色。
只是这种既要又要换来的就是两边都不讨好,主题就很难突出。
缺乏主题特色的电影,观众自然不会买账,也就很难收获好的效果。
还有就是《追凶者也》电影中的选景上,用云南边境那种苍凉的地貌,诸如盘山公路、矿产等,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农村、亦或者山区地带,其本身就有些凄凉。
加上人们印象中,这些地方本身就是犯罪高发地,这一映射到电影中,自然让人感到后背发凉,联想翩翩,环境营造的孤独的氛围感直接拉满。
还有就是,云南边境地区本身就是方言众多,因此,电影中引入当地方言,就很自然,一点也不会让人感到很突兀。
而《脱缰者也》取材大都市天津,煎饼摊、澡堂、麻将桌虽然带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但这些元素大家都看多了,观众对此并没有多少热情,吸引力就更加谈不上了,那谈何而来的的喜爱呢。
天津元素的反复出现,让人感觉有些刻意,为了场景而场景,有表演的痕迹,让人觉得不真实。
加上《脱缰者也》采用线性的叙事逻辑,一步步推进,剧情推进上没啥新意,观众不需要去思考背后的原因,就能看懂。
观众已然对于这种平铺直叙的叙事逻辑感到厌倦了。
还有就是《追凶者也》开发商买凶到误杀,再到追凶的的故事情节,还是比较贴合现实的犯罪逻辑,一点也看不出来刻意而为之。
《脱缰者也》则架构在舅舅绑架外甥的荒诞剧情上,想想就有些不真实。
就算舅舅再坏,舅舅再无耻,对于绑架自己的外甥也是下不去手的。从这一点观众就觉得剧情设定上就很刻意,很荒诞,真实感太差。
最后,我们从演员角度来对比一下两部电影。
《追凶者也》的演员阵容很豪华,张译、刘烨、段博文三个人各有特色,演技在线,营造的角色也是有棱有角,西装杀手冷峻的外表下,存在温情的一面,修车工想洗清冤屈追凶,却被集体利益所束缚,小混混也有侠义精神,角色特征存在冲突,更容易深入人心。
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底层劳动人民为了生存的不容易与无奈。
而《脱缰者也》中郭麒麟、张本煜、孙安可,一看就是喜剧演员的设定,给人一种不严肃感,幽默滑稽的喜剧色彩浓厚。
你说,《追凶者也》是不是比《脱缰者也》更为经典呢?
来源:那个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