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大脑对电影片段反应相似的陌生人日后往往会成为朋友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7 17:05 3

摘要:最新发表在《自然-人类行为》期刊上的突破性研究首次从神经科学角度解释了"物以类聚"这一古老现象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人员通过对41名素不相识的研究生进行脑部扫描,发现那些在观看相同电影片段时大脑反应模式相似的个体,在8个月后更有可能发展成为亲密朋友。这一发现不仅验

信息来源: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5-08-strangers-brains-alike-movie-friends.html

最新发表在《自然-人类行为》期刊上的突破性研究首次从神经科学角度解释了"物以类聚"这一古老现象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人员通过对41名素不相识的研究生进行脑部扫描,发现那些在观看相同电影片段时大脑反应模式相似的个体,在8个月后更有可能发展成为亲密朋友。这一发现不仅验证了神经同质性理论,更为理解人类社交行为的神经机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科学证据。

研究团队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记录参与者在观看涉及科学、食物、体育、环境和社会事件等不同主题电影片段时的大脑活动。通过分析包括200个皮质区域和14个皮质下区域在内的214个大脑区域的神经活动模式,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那些最终成为直接朋友的参与者,在实验初期就已经在左眶额皮质区域表现出高度相似的神经反应模式。

电影片段的神经反应可以预测谁将来会成为朋友。图片来源:Adib Rahman www.pexels.com/photo/afternoon-friends-friendship-happiness-994208/

左眶额皮质是大脑中负责社交决策和价值判断的关键区域,其活动模式的相似性为未来友谊的形成提供了神经学预测指标。这一发现表明,人类的社交倾向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潜在的神经生物学因素影响,而不仅仅是表面的共同兴趣或人口统计学特征。

跨越时空的社交预测机制

该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纵向设计和严格的实验控制。研究人员在参与者抵达校园后不久就进行了脑部扫描,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他们之间的互动机会,确保观察到的神经相似性确实存在于社交关系建立之前。随后的8个月追踪期间,研究团队通过两次社交网络调查记录了参与者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

八个月后测量的社交距离水平内,先前存在的神经相似性平均值。图片来源:Nat Hum Behav (2025)。DOI:10.1038/s41562-025-02266-7

实验结果显示,神经反应相似性与社交距离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大脑对电影片段反应越相似的个体,他们在社交网络中的距离越近,成为朋友的可能性越大。更重要的是,这种预测能力超越了年龄、性别、种族等传统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也不能简单地用共同兴趣或价值观来解释。

研究人员特别关注了参与者观看陌生人日常生活视频时的神经反应。这些视频内容涵盖了各种社交情境和情感表达,为评估个体的社交认知模式提供了标准化的刺激材料。分析结果表明,那些在处理这类社交信息时表现出相似神经活动模式的个体,确实更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建立和维持友谊关系。

计算神经相似性和社会距离。来源:Nat Hum Behav(2025)。DOI:10.1038/41562-025-02266-7

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的友谊形成理论,后者主要强调共同经历、地理邻近性和相似的外在特征等因素。新研究表明,在这些表面因素之下,可能存在着更深层的神经生物学机制,驱动着人们寻找和自己"大脑合拍"的伙伴。

神经同质性理论的实证支持

神经同质性理论提出,人类倾向于与那些在神经反应模式上与自己相似的个体建立社交联系。这一理论建立在同质性原理的基础上,即"相似者相吸"的社会学概念,但将其扩展到了神经科学层面。

以往的研究已经发现,亲密朋友在大脑结构、对外界刺激的神经反应,以及静息状态下的大脑活动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相似性。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采用横断面设计,无法确定神经相似性是友谊的原因还是结果。是因为大脑相似才成为朋友,还是因为成为朋友后通过共同经历和社会影响才变得相似?

本研究通过在社交关系建立之前测量神经反应,并追踪后续的友谊发展,首次提供了神经相似性作为友谊形成预测因子的直接证据。这一发现支持了"神经相似性先于友谊"的假设,表明我们的大脑可能天生就"编程"为寻找那些与我们在信息处理方式上相似的个体。

研究还发现,神经相似性的预测作用具有特异性。并非所有大脑区域的相似性都与友谊形成有关,而是特定的脑区,特别是那些参与社交认知和价值判断的区域,其相似性才具有预测意义。这表明,友谊的形成可能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处理社交信息和进行价值判断时的相似性,而不是一般的认知或感知能力的相似性。

社交神经科学的新前沿

这项研究为社交神经科学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传统上,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主要依赖自我报告的问卷调查来评估个体的性格特征、价值观和兴趣爱好,但这些方法在预测友谊形成方面的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

神经影像技术的引入为理解社交行为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视角。与主观的自我报告相比,大脑活动模式提供了更为客观和精确的个体差异测量指标。研究表明,即使在个体无法明确表达或意识到的情况下,神经反应模式的相似性仍能预测未来的社交关系发展。

这一发现对于理解人类社交行为的进化基础也具有重要意义。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与神经反应相似的个体结盟可能具有适应性优势。这些个体可能在面对环境挑战时采用相似的策略,从而提高合作的效率和成功率。因此,寻找"神经匹配"伙伴的倾向可能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研究结果还暗示了神经可塑性在社交关系中的作用。虽然初始的神经相似性可以预测友谊形成,但随着关系的发展,朋友之间的神经反应模式可能会变得更加相似。这种相互影响的过程可能有助于加强和维持长期的友谊关系。

技术创新与方法学突破

该研究在技术方法上也实现了重要创新。研究团队开发了一套标准化的电影片段刺激材料,涵盖了多个认知和情感维度,为评估个体的神经反应模式提供了可靠的工具。这些片段经过精心挑选和预测试,确保能够激活与社交认知相关的脑区。

在数据分析方面,研究人员采用了先进的神经相似性计算方法,能够量化不同个体之间大脑活动模式的相似程度。这种方法不仅考虑了单个脑区的活动强度,还考虑了不同脑区之间的连接模式和时间动态特征。

社交网络分析的引入使得研究人员能够精确测量个体之间的社交距离和关系强度。通过结合神经影像数据和社交网络数据,研究建立了从神经活动到社交行为的直接联系,为社交神经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研究的纵向设计也值得注意。通过在8个月的时间里多次测量社交网络结构,研究人员能够追踪友谊关系的动态发展过程。这种设计不仅验证了神经相似性的预测作用,还揭示了这种预测作用的时间特征和稳定性。

实际应用与未来展望

这一发现的实际应用前景广阔。在教育领域,了解学生之间的神经相似性模式可能有助于优化班级组成和学习小组安排,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在职场环境中,神经匹配可能成为团队组建和人才配置的新标准,有助于提高团队协作效率和工作满意度。

在心理健康领域,神经相似性分析可能为社交困难个体提供新的治疗思路。通过识别那些在神经反应模式上与患者相似的个体,可能更容易建立治疗性关系或同伴支持网络。

然而,这些应用也引发了伦理和社会问题的讨论。神经信息的隐私性、数据安全性,以及可能出现的神经歧视等问题都需要谨慎考虑。如何在利用神经科学知识改善社交关系的同时,保护个体的隐私和尊严,将是未来研究和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未来的研究可以在多个方向上扩展这一发现。首先是扩大样本规模和多样性,验证这一现象在不同文化背景和年龄群体中的普遍性。其次是深入探讨神经相似性与友谊质量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同类型的神经相似性如何影响不同类型的社交关系。

此外,结合遗传学研究可能有助于揭示神经相似性的遗传基础,进一步理解社交行为的生物学机制。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研究可能能够实时监测社交互动过程中的神经活动,为理解友谊形成的动态过程提供更直接的证据。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