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丨从擂台到银幕:昆仑决少年团邵正一的《生还》之路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7 16:56 3

摘要: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点影片,由高群书执导、张太海担任指导的电影《生还》即将在全国公映。这部影片以东北抗联为背景,通过纪实风格还原了1938至1945年间东北抗日联军留守团绝境突围、苏联整训、反攻东北的峥嵘历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点影片,由高群书执导、张太海担任指导的电影《生还》即将在全国公映。这部影片以东北抗联为背景,通过纪实风格还原了1938至1945年间东北抗日联军留守团绝境突围、苏联整训、反攻东北的峥嵘历程,被列入国家电影局“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

影片中饰演女一号李童的,正是昆仑决青少年签约选手、昆仑少年团核心成员“小辫子”邵正一,这也是她首次从搏击擂台走向大银幕。

邵正一与《生还》的结缘,得益于昆仑决平台的鼎力支持与张太海的力荐。作为昆仑决的签约选手和昆仑少年团成员,邵正一在擂台上已征战近30场,从28公斤级打到40公斤级,用拳头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昆仑决创始人姜华曾盛赞其“展现了中国青少年搏击的未来”。正是这种搏击运动员特有的坚韧气质,让她获得了高群书导演的青睐

据张太海透露,当时高导正在为寻找“朴素的战士形象”而发愁,面试了众多专业演员却始终未果,张太海便第一时间推荐了邵正一——那个在昆仑决赛场上以顽强意志著称的“小辫子”少女。

今年2月,邵正一在母亲的陪伴下前往东北试镜。她依然清晰地记得高群书导演第一面的亲切关怀:“高导人很和蔼,关切地问我吃饭了没,我说没有,他就给我一份饭,我就吃了。”

现场工作人员还注意到她脑后的小辫子,笑着说“很像那个年代的孩子”。试妆、试镜、读剧本、看自己的比赛录像……一系列流程之后,她成功拿下了“李童”这个角色。高群书导演看中的正是她身上那种未经雕琢的生命力——那是在千百次训练与比赛中淬炼出的意志,是与抗联女战士精神内核高度契合的顽强与真实。

拍摄期间,剧组在零下20-30℃的极端环境中连续奋战64天,邵正一每天凌晨4:30开工,高强度拍摄至晚间11点,展现了远超同龄人的职业态度和拼搏精神。面对严寒与拍摄中的重重困难,她几次都差点昏过去,母亲抱着她,用身体温暖她。她说就在觉得自己撑不下去的时候,耳边仿佛传来抗日英雄的声音,“告诉我,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种超越身体极限的考验,与她常年搏击训练所培养的耐力和意志力密不可分。“正是因为我有搏击训练的经历和比赛经验,我的身体才能这么抗打。”

在表演上,高群书导演给了她极大的信任和细致的指导。“如果哭不出来就会鼓励我,哭的时候要真情流露,喊的时候要大声喊”,导演甚至陪她一起对词、改词,带他唱《枫叶红了》和《苹果香》等老歌,帮助他更好地理解角色。邵正一也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表演节奏。有一场戏她中途忘词,却没有被喊停,她就凭着直觉即兴发挥,结果一条通过。

她说那可能是她给角色增加的“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仅是某种即兴,更是一个少年倔强、真实的本色流露。

邵正一的跨界成功,是昆仑决“昆仑少年团”战略的缩影。昆仑决不仅为签约选手提供更多比赛的机会,更通过系统训练和跨界资源,帮助他们成长为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昆仑决推迟了邵正一2025年上半年的全部赛事,并协调专业团队为其制定“训练+演艺”双轨发展计划。

这种培养模式正体现了昆仑决创始人姜华所强调的:“搏击选手的成长不只局限于擂台,我们希望通过《生还》这样的作品,让青少年看到搏击精神在不同领域的延伸,无论是擂台上的对抗,还是银幕上的演绎,都需要坚持、勇气和对目标的执着。”

《生还》的上映,是对抗战先烈不屈精神的深刻致敬,也是对真实历史的重现与反思。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回望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更需要一种真实的力量来触动心灵。邵正一所饰演的李童,是历史中的抗联少女,也是当下中国年轻人坚韧精神的缩影——那种在绝境中寻找希望、在困难中坚守信念的力量,跨越时空,依然鲜活。

从擂台到银幕,邵正一也正以一股不怕苦、不怕累的劲头,朝着多元化的目标稳步进发。正如他所理解的角色与自身的共通点——“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努力奋斗”,而这或许也正是昆仑决一直希望传递的精神:无论站在怎样的赛场,真正的武者,永远不畏前路、始终向上攀登。

来源:昆仑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