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影评·铭记 | 王雷讲述白山黑水的烽火记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7 09:53 2

摘要:1905电影网专稿“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首《松花江上》如同血脉中的印记,贯穿了几代东北人峥嵘跌宕的岁月。

1905电影网专稿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首《松花江上》如同血脉中的印记,贯穿了几代东北人峥嵘跌宕的岁月。

如东北平原上湍流不息的松花江水,浇灌着这片美丽的沃土。也如横贯南北的斑驳铁轨,铭记着历史车轮呼啸而过,留下的那场民族之殇。

今日影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策划节目《铭记》,本期让我们跟随演员王雷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回望铁血岁月,致敬民族英魂。

《松花江上》:胶片中的觉醒与呐喊

“九一八,九一八”

悲怆的旋律将历史的指针拨回到1931年9月18日。一声爆炸巨响撕裂东北夜空的宁静,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的一小段铁轨,悍然发动震惊世界、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这段激荡悲壮的岁月,成为几代人难以磨灭的记忆坐标,也成为无数电影人倾注热血的创作源泉。

1947年,电影《松花江上》上映。它以蒙太奇的镜头语言,控诉日本侵略者的种种暴行,展现一个民族在绝境中从沉默到觉醒所迸发出的惊人力量。

北京大学教授李道新这样评价这部作品:“它应该是在中国抗战电影中特别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民族气息和史诗气质的一部优秀作品。”

影片虽未直接使用《松花江上》这首歌曲,却借另一首《四季美人》,从九一八后东北人民的切身经验出发,以极具“毛边感”的摄影效果,讲述妞儿一家三代与东北抗联、义勇军联合走向战争洪流的动人故事。

“整部影片的横移镜头最大限度地展现生活面的广阔,它代替观众积累情绪。而在情绪最高潮时,镜头缓缓推进——这种手法启迪和引领了后来一大批抗战电影。”李道新说。

这种精神的内核,是中华民族面对外敌入侵时所爆发出的强大力量,也正是抗战电影生命力的源泉。

不屈脊梁:血肉之躯铸就的抗争史诗

每一帧画面都是历史的证词,道尽这片伤痕累累的土地上,万千普通百姓用血肉写就的抗争史诗:工农放下锄头,拿起武器;北平学生走上街头,在“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的呐喊中,再次唱响《义勇军进行曲》。

千里之外,长白山脚下气温已降至零下40摄氏度,东北抗联战士们仍在与敌人周旋厮杀,守护白山黑水最后的尊严。

那些曾被写进课本的名字,我们是否还记得?

赵一曼,以巾帼不让须眉之志写下“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面对非人折磨,她把钢铁般的意志留给了革命事业。

杨靖宇,英勇就义时胃里仅剩棉絮与树皮,在敌人劝降声中高喊:“我珍惜生命,但绝不可能屈服!”。

八位女战士在乌斯浑河畔携手立下“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的誓言,随后毅然没入滚滚江水……

再现与传承:光影之间的生命延续

1987年正月初七,《八女投江》剧组集体坐火车从北京前往牡丹江。演员岳红回忆:“那是我拍戏到现在最艰苦的一部戏。”

“在雪地上趴一天,棉裤棉袄根本吹不干,第二天又湿着穿上。我也曾在沼泽地被脏水污染导致中毒。这次创作给我留下了永远难忘的记忆。”

“当年的抗联战士为了保家卫国,肯定要比我们艰苦很多。我们拍投江那场戏时,看着彩霞满天,一步步往水里走——因为我们拖住了敌人,大部队成功突围了。人的信仰和信心有多么重要,我不觉得我是在演戏,那就是生命的延续。”岳红说。

岳红感慨道:“三十多年前,我们一起度过的那段艰苦而珍贵的时光,让我能够有机会去感受她们那种艰难的岁月,演绎她们短暂而壮烈的人生,这值得我们去永远歌颂和纪念。”

当我们拂过那些定格的黑白瞬间,也是在抚摸一个民族结痂的伤痕。铭记的意义,不仅仅存在于沉默的相册里,更闪耀在集体记忆为之颤动的光影中,照亮一个民族的来时路,和不屈的精神脊梁。

来源:1905电影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