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看《南京照相馆》电影最多的是贫穷城市和穷人”,日本前驻华大使垂秀夫在日本电视台一档节目中的发言引起轩然大波。
演都不演了?
“在中国,看《南京照相馆》电影最多的是贫穷城市和穷人”,日本前驻华大使垂秀夫在日本电视台一档节目中的发言引起轩然大波。
这部基于真实历史事件的电影,为何会引发一位前驻华大使如此失态的言论?
说起来也真是讽刺。
这位在南京大学待了整整两年的日本外交官,竟然在电视台上信口胡说。
垂秀夫在采访中言之凿凿地表示,《南京照相馆》在北上广深等超一线城市的票房占比仅为11%,而四线城市却占了40%左右。
以此证明"爱看这部电影的都是中国穷人"。
这下尴尬了。
猫眼专业版的实时数据显示,事实并非如此。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和南京这五个中国最繁华的城市,票房占比就达到了46.7%,几乎占据半壁江山。
剩下的票房也主要来自成都、杭州、重庆、西安等新一线城市,四线城市的票房占比寥寥无几。
这不是打脸,这简直是当众扇耳光。
更有意思的是,7600万观影人次的庞大数字,意味着近十分之一的中国人都走进了电影院。
按照垂秀夫的逻辑,难道中国有七千多万"穷人"?
这个数字本身就暴露了他言论的荒谬性。想想看,能够负担得起电影票、有闲暇时间观影的人群,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
垂秀夫对电影中"日军摔死孩子"的情节极力否认,称"这种事根本不可能发生"。
但翻开《拉贝日记》,这位当时留在南京的德国商人清晰记录了1937年12月15日的见闻。
"每隔一段路都会看到成堆的尸体,越接近城外,越能在街上、湖里看到尸横遍野的景象。"
这些记录并非孤证,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的影像资料、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多份抗议文件,都共同印证了那段黑暗历史的真实性。
说到底,垂秀夫的言论根本经不起推敲。
一个在南京生活过的人,怎么可能不知道这段历史?
答案只有一个:他是故意的。
垂秀夫的言论并非孤立存在。
在《南京照相馆》上映期间,网络上就出现了大量相似论调。
"有钱人都去日本旅游,没钱人在电影院看电影干生气",这种高度一致的话术,暴露了背后可能存在的有组织抹黑行为。
更让人愤怒的是什么呢?
有网友爆料,有人专门建立"有偿群",以每条2-3元的价格招募人员发布抹黑言论。
想想看,为了区区几块钱,就愿意昧着良心攻击自己国家的电影。
这些人的道德底线到底在哪里?
而垂秀夫在电视台上的公开表态,相当于为这些抹黑言论提供了"官方认证"。
这背后,是一套长期运作的系统化遗忘机制的产物。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生指出,"在日本,忘记南京大屠杀是人为的、系统化的行为。"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日本就有人进行历史翻案工作。到七八十年代,政府内部不少大臣故意"讲错话"混淆视听。
九十年代后,特别是安倍晋三第二次上台后,中小学教材被大量修改。
现行日本教科书对南京大屠杀的表述极具迷惑性。
它们将"南京大屠杀"模糊地称为"南京事件",声称"二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认定日军在占领南京期间屠杀了20万人以上平民,但在日本学界,对屠杀的人数没有定论"。
这种表述看似中立,实则通过强调"学界争议"来削弱历史事实的确定性。
更有甚者,一些右倾出版社的教材对日军的屠杀、强奸等罪行只字不提。
反而质疑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裁定,甚至彻底抹去相关表述。
这套遗忘机制还得到了部分右翼学者的"学术支持"。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右翼文人三次掀起否认南京大屠杀的逆流。
这些荒谬言论虽然遭到国际学界的驳斥,却在日本国内不断传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历史认知。
近日《南京照相馆》的热映,触动了日本右翼势力的敏感神经。
垂秀夫在采访中不仅攻击《南京照相馆》,还将矛头指向《731》《东极岛》等同类题材电影。
污蔑这些作品是中国"精心策划的大规模反日宣传"。
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731部队的罪行有大量美国、苏联以及日本自己的档案为证,《东极岛》讲述的中国渔民救助英国战俘的故事更是有史料可查。
面对铁证如山的历史事实,日本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官方行动。
电影上映后不久,日本驻上海领事馆就发布声明,称《南京照相馆》会"激化中国人的仇日情绪"。
呼吁警惕可能升级的反日情绪。
这种表态与其说是警告,不如说是在故意煽动对立。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日本国内随后发生了多起中国人遇袭事件。
迫使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不得不发布安全提醒,告诫在日旅游的同胞注意安全。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史料收集从未停止。
日本僧人大东仁20年来收集了近4000份侵华日军相关史料,无偿捐赠给南京。
美籍华人鲁照宁从2004年至今已捐赠2100余件史料,其中就包括记录他二爷爷被日军杀害的相关证据。
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包括《拉贝日记》《程瑞芳日记》等多份一手史料。
让这段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记忆。
反观德国,战后主动承担罪责,教育后代铭记罪行。
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的一跪,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日本却始终缺乏这种直面历史的勇气,反而在否认历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从历史教科书的修改到对影视作品的抹黑,从官方表态到民间袭击事件。
日本方面的一系列动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逻辑。
通过否认历史来淡化罪责,通过煽动对立来转移视线,通过长期谋划来等待时机。
但历史的真相不会被永远掩盖。
《南京照相馆》7617万的观影人次,意味着近亿中国人通过这部电影重新审视那段历史。
在南京,首映日当天该片票房就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
许多观众在观影后流下热泪。
正如电影结尾字幕所说,"历史已走远,但每一次的看见和讲述都是一次接力。"
这种民间自发的历史记忆传承,正是对抗系统化遗忘机制的最有力武器。
从垂秀夫编造的票房谎言,到日本国内系统化的历史遗忘机制,再到日本现实中的各种小动作。
可以清晰地看出日本对战争暴行的否认并非偶然。
这提醒我们,历史的任务现在交到了我们这代中国人手里。
我们要为先烈赢得属于他们的胜利。
电影的残酷,源于历史的真实。
这份沉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感受、去思考,并从中汲取前行力量。
当30万中国同胞的控诉借银幕重生,我们才惊觉:所有刻意掩埋的黑暗,都在等待一束穿透时空的光。
垂秀夫本人的言行更暴露了日方的长期图谋。
这位前驻华大使退休后公开承认,自己曾在中国收集了不少资料。
甚至扬言"要在中国最衰弱的时候给予致命一击"。
这种言论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反映了部分日本人对中国的长期觊觎。
随着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类似的恶意攻击还会继续。
但历史的真相不会因几声抵赖就改变,正义的力量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汇聚。
事实证明,一个不敢正视自己历史的国家,一个试图通过遗忘和篡改来逃避责任的国家,是不可能真正获得进步与发展的。
记住过去的苦难,是为了珍惜和平,不让悲剧重演。
我们拍这部电影不是想散播和煽动仇恨,更不奢望日本的道歉。
而是为了让更多人,包括年轻一代和世界上更多人,知道历史的真相。
面对歪曲历史的言论,你会选择沉默还是发声?
来源:南笙墨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