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片子目前的实际票房只有不到1000万,应该确定是曹保平导演生涯最低的一个片子,豆瓣评价也很分裂,有不少四五星,也有不少一二星,同样有很多人喊出是曹保平导演生涯最差的一个片子。
今晚聊刚上映的曹保平导演新片——
《脱缰者也》
这个片子目前的实际票房只有不到1000万,应该确定是曹保平导演生涯最低的一个片子,豆瓣评价也很分裂,有不少四五星,也有不少一二星,同样有很多人喊出是曹保平导演生涯最差的一个片子。
我看完片后,感觉差不多是一个3星左右的作品,但也确实得说这是一部会让很多观众感到不舒服的片子,原因我用电影里的一段戏来解释最清楚——电影里有一幕是男主郭麒麟在辅导一个小孩写作文,作文内容写的是“我的爸爸”,这篇作文,某种意义上就是这个电影。
“我的爸爸”。
这部片和《狗十三》《涉过愤怒的海》共用一个母题,依旧是对“父”的批判,是曹保平反爹宇宙的第三部。
你把他们当一个故事的话,《狗十三》是因,讲小时候一个糟烂的父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怒海》是果,讲孩子的愤怒和“离去”,《脱缰》是结局,讲孩子长大后如何找回被“父”夺走的童年。
这部片里充满了“爸爸”,虽然都是批判性的呈现,但为了配合对“父”的符号化,提供各种样本,“爸爸”真的非常多。
同时,这第三部相比前两部出现了一个分岔,前两部都是女儿,这部是儿子,大量的爹,对应大量的儿子。
片子有一个优点是注意到了烂爹下的女儿,大概率只会是受害者;而烂爹下的儿子,是受害者同时也可能因此成为又一个烂爹,于是电影里又多了一些爹。
于是整个电影就是一个烂爹大合集,就是看一群疯男人如何把事情越搞越糟。
《脱缰》故事的源头是男主因为父亲的缘故被送进了少管所,整个童年都在里面完成,出来后拒绝回家,成了混混,直到父亲去世,他才打算回家从姐姐手里拿回“属于”他的房子,结果自然是被拒受阻。为了拿到房子,假装绑架了自己的外甥,故事就开始了。
郭麒麟演的男主就是那个受害的儿子,也是里面的又一个烂爹。
但让很多观众看的时候感到厌烦和不舒服的地方,其实也在这里,这个电影的视角太“男性化”,是在儿子的视角去反思父权,这当然很辛辣,因为你连着父亲和儿子一起骂,但也很难让人下咽,因为都是“男人看男人”的故事,女人始终在里面太被归类为工具角色了,甚至你还需要让女人来为两代人的脱缰乱来擦屁股收尾。
电影的好,就是他讲男人符号化,女人工具化之后,批判是完成了的,而且有很多可以解读,比较有趣的地方。但问题也是这个完成,因为这些方法,没办法让观众像看《狗13》和《怒海》一样共情,反而会不适。
我们好坏两种都聊聊。
缺点
我们就先来具体说说电影的问题,首先是对男性过度符号化的写法。
以男性视角去写男性,本身不一定是个问题,《怒海》里父亲那条线就是正面例子,观众正是从一个立体的普通父亲,一个未必自知的烂爹的视角、表达和行为,看出父权与父权履行者的虚伪,以及结构下,父亲普遍“无知”,“无能”的悲剧性。
揭露虚伪,保证了批判力度。强调悲剧性,保证了观众对人物的相信,给出了反思入口。
但这部,只有前者,后者消失了。或者说是为了更明确达到前者,不惜让后者消失了。
在同一个批判目的下,电影选择刻画各种烂爹以及“准烂爹”,把所有的男性符号化,提纯为父权结构下各种无药可救或接近无药可救的男性形象,脱疆的男性们不断在做的,只能是推动更多的伤害发生,接力让事情变得更糟,比如小六因为父亲家暴,成长为失去人性的一个恶人,让绑架案弄假成真。比如大姐夫为了养鸽子花了二十万,还在马飞面前暴露了无病的真相,让局势更乱。
于是故事里存在的只能是大量的男性的片面与局限,他们的创伤,困顿,懦弱,暴力,权力等,而无法拼凑成为一个个完整的人。
故事也正是被这些片面的东西联系和推动的,无论人物负载了怎样的批判,首先导致一个必然结果是,观众很难从大量负面碎片里找到理解人物的入口。
对女性的写法更是失败,在通篇的男性视角里,女性的作用只有一种,就是辅助父权批判的完成。
具体表现出来,就是电影为了反映男性的问题,让她们迁就于男性的脱疆,迁就于他们对自我的寻找,最后还要为他们兜底。
比如矇矇,她的形象非常刻板陈旧,就是一个无知痴情女的形象。为了帮马飞,她冲动地去找黑帮协商,还盲目地以为协商成功,结果被黑帮反过来利用,最后她为了保住马飞的命,还挡在警察面前让他离开,马飞也真就没有带上她。
二姐也一样,一个看似强硬,实则始终被动的旧女性角色,忍受即将离婚的丈夫的偷拍和骚扰;对马飞声称遗产一分不给,但她宁可不救儿子,也不给马飞钱的最终动机,却是所谓亲情,她不希望马飞挥霍掉。
当然能看出,矇矇的存在,她对问题的直面以及对爱人的保护,是为了突显马飞的无能与懦弱,二姐的选择也是服务于突显男性的恶劣,以及男性情感的虚假,但这些完全都建立在了对女性角色的牺牲上。
男人可以脱疆,女人则一如既往地无处可去。
优点
这个片子对我来说,能挽回上面提到的一些不适的原因,是在一堆男人的视角中,加入了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虽然是男孩,但他是还没社会化的,完全可以被视为“无性”的角色,他在剧作中更大的作用,是完成孩子的视角对大人的视角的补充。
比如,他有一句非常关键的台词,他问男主,也就是他的舅舅马飞,“你是坏人吗?”这个问题是其他家里的人问不出来的,也是观众问不出来的,因为在故事还没结束之前,坏的定义是固定的,他做的那些事情是不是坏人,在观众心里也是固定的。
只是小孩的视角是没有这种好坏的,有一段小孩的旁白就是在说这点——妈妈说他是骗子,爸爸说他是混蛋,但我就记得他拿门缝给我开过核桃。
他爸妈当然没说错,男主的各种事情,都符合这种坏,比如懦弱,自己欠债躲起来,害得女朋友被戳瞎;暴力,女朋友不见她,就把女朋友绑来了;还很自私,女朋友眼睛没了,还关心的是对方肚子里的自己的孩子有没有打掉;更不负责任,为了要到父亲的遗产假装绑架姐姐的孩子。
在这些角度,男主就是一个烂人,但男孩的这个问题,会引导观众想他的烂的来处,他本身是什么样子?
顺势带出一切的源头,也就是男主的爹对他做了什么?他失去了什么——
因为被自己的父亲不信任,他被莫须有的罪名送进了少管所,失去了自己最宝贵的童年时代,也失去了家人的爱。
带着这两个答案重新代入到故事里,这个黑色幽默的荒诞故事就会有另一个版本——他认为父亲亏欠他,才把遗产房子留给他,电影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设定,他认为那是属于他的房子的理由,是父亲死前的遗言,但这个遗言没有任何人真的听见过,只是一个传闻,父亲这个角色在电影里甚至没出现过,连男主自己其实都不确定。
这因此成了一种执念,房子只是一种具象化的标的物,本质上他追求的是对童年的找回,以及对父亲的爱的确定。
这也是这个孩子的视角存在的又一大作用——那个小孩让整个故事里不断穿插男主本该存在的童年,收集齐的水浒卡,还有那篇他没有机会写的作文《我的爸爸》,也是因为上面这种执念,他在教那个孩子写作文的时候,最后一句话是“他究竟爱我吗?”
他必须拿到那个房子,因为那房子里面装着他本该得到的童年和爱。
但电影必须在这里点到为止,因为观众无法接受你先呈现一个男人的烂,再去呈现他的可怜,主创也无意于此,所以后半部分又随着他怀孕的女友的出现,把他儿子的身份逐渐和准父亲的身份重叠,把他也纳入对父的批判中。
在父子关系中,父的暴力对子的影响,最突出的一种恶果是学习,这是和父女关系最本质的区别,电影里设置了两组父子关系来例证这个事情。
一组是张本煜饰演的小六和他去世的父亲,在他的讲述中,他爸爸在世的时候因为自己儿子是自然卷,怀疑老婆出轨,隔三差五家暴他和他的母亲,直到母亲不忍受辱,跳河自杀。
这个角色长大后一边痛恨他的父亲,一边同样崇尚用暴力解决一切问题,任何不满意就对身边人拳脚相加,和他描述的父亲毫无区别。
男主马飞对父的学习是不负责任,是怯懦,是伤害最身边的人,这和当年他的父亲把他送进少管所的错误也没有区别。
在这部片主创的眼里,这种轮回是宿命,父权轮回能绵延至今,就是靠着这种夹杂着恨的父子之间的学习来完成的。
电影的结局是男主被砸成了傻子,智力退回了小时候,如果停在这里我还是挺喜欢这个结局的,他既完成了不能让这个男人有好下场,又让他自己本身圆满了,因为他真正找回了童年,不再执念于此了。
但这段后面的大团圆,实在有些浪费上面的构思,让电影本身的脱缰突然勒紧,成了一盘饺子。
来源:小夭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