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说一个电影,真能搅动几十年的心结吗?有人信,有人不信。但1986年,一个叫《血战台儿庄》的片子,还真让两岸三地的人,都忍不住抹了把泪。想想看,这么多年来,我们爱看打仗的戏,《八佰》《长津湖》的票房都不赖,可最早告诉咱们“牺牲到底能有多沉重”的,还得算回头望,
血战银幕:一部电影后面的中国人的情感与选择
你说一个电影,真能搅动几十年的心结吗?有人信,有人不信。但1986年,一个叫《血战台儿庄》的片子,还真让两岸三地的人,都忍不住抹了把泪。想想看,这么多年来,我们爱看打仗的戏,《八佰》《长津湖》的票房都不赖,可最早告诉咱们“牺牲到底能有多沉重”的,还得算回头望,八十年代初那个静悄悄的年代,一帮执拗的电影人和一段犬牙交错的往事。
但这电影怎么来的?可不是一提就拍。那年头,大家嘴上说“不要忘了历史”,说得响,动手就打结了。哪怕瞧过《高山下的花环》,热泪盈眶,但台儿庄这个仗,不一样——主角是国民党。这就像家里谁都知道有点不愿意提的亲戚,你说要把他摆上台,还给他唱主角,不得掂量掂量?
有人挠头了:“你们不会是给国民党洗白吧?”话里话外的,多少有些忌讳。毕竟,这仗虽说是中国打赢了,可上头还打着国共之争的烙印。动辄得咎,多少人当时都心里发怵,说不定哪天就给按个“政治不正确”的帽子。
台儿庄的影子,其实早在1965年就飘进了一张北京的桌子。说起来有点像话本,李宗仁,那会儿的“国府代总统”,背井离乡很多年后带着点儿忧心,踏上了归家的路。美国漂泊十几年,李宗仁不上台湾,也不与蒋介石搅和。你说这心情复杂不复杂?就像明明老家在街口,却流落在天边。
那年春天,北京刚冒头的草色里,李宗仁和老友们见了面,上头的领导也敬过酒,议到台儿庄。有人提起,不如拍部电影,让后人好好记一记这场血战。有没多深的政治考量?咱们不知道,但在成荫等电影人的心里,这主意——却像颗种子,埋进了心底。
说这段也怪,刚想扎下根,谁能料到1965年刚说上一句,风口浪尖正酝酿着什么大变故。咱们都知道,文艺界那几年不太平,成荫只好把剧本几页夹进抽屉。之后的日子,抽屉反反复复地被打开又关上,时间呼啦啦过去了十几年,成荫人都老了,那个念头还在发酵。
等到七十末、八十年代初,风向终于变了。老问题慢慢有了解释,忌讳的,不再是洪水猛兽。成荫又重新提起这桩旧事,请了广西制片厂帮忙。为啥是广西?有个讲究,李宗仁出身桂系,广西档案全、调研也方便一些,这种小心思,圈里人都懂。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1984年,成荫还没见到那竖起的摄像机,先一步走了。筹备好的演员、剧本、场景,全散了锅。人说一盘菜没主厨,是翻不出什么新花样的。这时候,另一个导演杨光远站了出来,这事不能黄了,要接着干。他是真把成荫的心事当着自己的誓言。
拍电影真不像炒一碗蛋炒饭——油盐酱醋凑齐就能动锅。剧本得屡屡修改,八一厂还坚决不批,说张自忠将军牺牲的时间被写错了,这种事挪不得。杨光远不甘心,嘴里念叨:“电影就是电影,有加工空间。”可凑合着也不是事,该正的地方,还是得正。
团队东奔西走,广西的老黄埔同学会,档案馆的门槛都快踩破了。那些年参加过台儿庄的将军、老兵,连程思远这样李宗仁身边的秘书都赶来参谋,给剧本找茬,帮忙圆角。更有意思的是,国外还传回来湾湾一些珍贵纪录片,“四万万人民”里那几句模糊对白,竟然成了修订剧本的“活化石”。
你要问做电影的人有多死磕,那会儿的工匠气可真不是随便说说的。台词推敲一遍又一遍,连三十一师的伙食该怎么做、川军拿什么武器,都追到细枝末节。有点老北京尘封在抽屉里的那种铺陈劲头。
1986年,电影终于亮相银幕。李宗仁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漂泊在海外的大儿子李幼邻。这老李家父子俩,说不上什么温情脉脉。老爷子归国,儿子坚持留美,父子矛盾冷成一壶凉茶。可等到片子要上映了,李幼邻是按捺不住,其实那里面藏着一种漂泊人的痛。来中国看样片,黑白画面、光秃对白,一秒哭到不能自己。演李宗仁的邵宏来,哪怕只是在银幕上说几句话,李幼邻都觉得,那就是父亲回来了。他说,“和我记忆里的父亲,一个样。”
池峰城的后人呢?池将军在台儿庄带兵打巷战,那时候说是“守则存、退则亡”,十条街巷里守一道,贴着日军刺刀干。电影里不是光写光辉时刻,血腥、迷茫、困兽之斗,样样都拍出来。池将军的两个儿子看后,跪地感激导演。你说这是不是人情最动人的一刻?一部电影,勾得后人大哭一场,很难。
还有川军,王铭章的部队。滕县守得滚烫,都说川军能死、会死、舍得死。镜头转过,王铭章硬是带着弟兄们把枪口对着日军,“这里就是家——守住了才能见娘。”那些话都不带煽情,却能把新潮观众的眼眶打湿。
但要说电影终归是电影——它还不止是感情账。片子一出来,不光大陆震动,台湾也视线一转。那年两岸还是互不来往,香港、澳门还能凑合看个放映,台湾是真没渠道。可台湾中央社早有人在港偷着看完,回去报告,说:“这片子没抹黑国军,还写得有血有肉。”
这下捅了马蜂窝,台湾高层都想看。新华社的干部,一听要送片子,心里也是一咯噔。但这时代,正赶上气氛稍宽松点的时候。片子就这么跨过海峡送到蒋经国那儿。蒋经国看完,半天说不出话。他担心的,其实跟所有漂在外头的中国人想的一样——咱们会不会把自家历史搅成一锅稀泥?
电影告诉他,没有。银幕上,国民党士兵是士兵,不被丑化,也不被拔高,只是血肉之躯的普通人。蒋经国心安了,旋即出台政策,允许大陆亲人探亲。你要说30万两岸老兵能见上亲人,是电影拱出来的,也不是夸大。
转眼几十年,《血战台儿庄》依旧能让人感慨。不是因为它拍得多“燃”,而是十年二十年里,那帮人死扣细节、舍得往自己心口上捅刀子。我们活在今天,凡事都能查度娘,什么都能云记录。但想想过去,被尘封的那些心情、真相和苦衷,有多少其实只是等一个人——敢拍出来,说出来,再被人记住。
有些仗,打完就成了历史;有些情分,没讲清,却能一天天的在人的心里发芽。你说,电影真能解开这么多年的心结吗?可能没那么神。可有人肯试,总归该记上一笔。
来源:春野闲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