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卢沟桥:我们的纪念》是北京广播电视台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推出的大型纪录片,通过“一件文物、一段故事、一段历史”的结构,将历史场景与当代展陈紧密相连,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深刻昭示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8月22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大型纪录片《卢沟桥:我们的纪念》研讨会在京举行。
《卢沟桥:我们的纪念》是北京广播电视台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推出的大型纪录片,通过“一件文物、一段故事、一段历史”的结构,将历史场景与当代展陈紧密相连,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深刻昭示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伟大真理。
研讨会上,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余俊生表示,《卢沟桥:我们的纪念》依托权威资源与学术支撑,打造了历史影像的新高度;以“文物叙事”激活历史记忆,实现了个体与时代的深情对话;以“老兵故事”穿透历史时空,实现了情感共鸣与精神传承。
作为纪录片的参与者、嘉宾,张自忠将军的外孙车晴饱含深情地分享了他参与拍摄的过程。跟随摄制组,他人生中第一次来到了姥爷张自忠的初葬处,看着那个简单朴素的地方,他和弟弟车临动容落泪,这也是他此次拍摄的最大收获。
纪录片总导演张艳菊代表主创团队进行了分享。他们以五组数字回顾了这次的创作历程,即104天的创作时间、34座城市的拍摄版图、拍摄嘉宾中最年长的110岁抗战老兵、3000多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展陈文物,以及该片播出后收获的19亿全网阅读量。她表示,这些数字最终汇聚成民族精神的重量,也是落在每一位纪录片创作者肩上、必须传承下去的重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说,《卢沟桥:我们的纪念》早已超越一部纪录片的载体,更像一次跨越80年的精神对话。以光影为榫卯,以记忆为梁柱,在历史烽烟与当代思考之间,架起了一座能触摸、有温度的“精神卢沟桥”。
军史专家萨苏深度参与了纪录片的创作,他用“史料靠谱、嘉宾靠谱、艺术水平靠谱、珍贵文物靠谱、主创团队靠谱”5个靠谱总结了这部纪录片的特点。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