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牛马电影”爆火背后:观众要的不只是共鸣,更是出路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3 18:18 3

摘要:今年暑期,《长安的荔枝》《戏台》《浪浪山小妖怪》等"牛马电影"扎堆,唐朝公务员背锅、乙方被改方案逼疯、小妖怪想跳出考编困境,精准戳中当代打工人痛点。这类影片借古讽今,主打职场批判与解压,却逐渐让观众从"共情"走向"麻木"——它们像美式咖啡,只能缓解疲劳,却解不

今年暑期,《长安的荔枝》《戏台》《浪浪山小妖怪》等"牛马电影"扎堆,唐朝公务员背锅、乙方被改方案逼疯、小妖怪想跳出考编困境,精准戳中当代打工人痛点。这类影片借古讽今,主打职场批判与解压,却逐渐让观众从"共情"走向"麻木"——它们像美式咖啡,只能缓解疲劳,却解不了职场困境的根本问题。

"牛马电影"的兴起,源于观影主体的转变。如今主流观众多为大城市上班族,他们面临内卷、阶层分化,急需电影当"嘴替"。但现实是,创作者虽想批判结构性问题,却常因受限而退避:要么把故事搬去古代,要么靠段子堆砌,用动画、神话题材包裹现实,结果拉远了与观众的距离。比如《长安的荔枝》里李善德的困境,本是笑料设计,却刺痛了观众的上班PTSD;《年会不能停!》曝光公司腐败后,靠董事长空降承诺"变好"收尾,没能直击要害,让观众情绪泄了气。

反观影史经典,打工题材从不只停留在"卖惨"。卓别林《摩登时代》用打螺丝的夏尔洛,揭露劳工被机器异化的本质;黑泽明《生之欲》借渡边科长的故事,剖开职场"忙而无用"的朽化病;许冠文《摩登保镖》在讽刺之余,保留了老周掏退休金救手下的人性温度。这些影片的核心,是展现"人性与系统的对抗",给观众的不是砸枷锁的锤子,而是照亮自我价值的灯。

如今的"牛马电影",却陷入了"只强调身份,不解决问题"的怪圈。观众早已不满足于"被看见",更渴望从电影里找到破局思路,但创作者要么避重就轻,要么给出虚幻结局。当打工人在银幕上反复看到自己的"苦",却看不到改变的可能,共鸣便会变成麻木。

未来国产打工题材电影该何去何从?是更深刻地剖开现实,还是继续用寓言包裹焦虑?你觉得一部好的"打工人电影",应该具备哪些特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

来源:茫茫说故事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