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爆火动了谁的奶酪?人民日报看不下去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6 21:51 1

摘要:在豆瓣上,它的评分也从8分一路涨到了8.6分,有12万人参与打分,比95%的剧情片表现都要出色。

没错,这部电影就是《南京照相馆》。

这部影片的影响力大得惊人,上映仅仅6天,票房就突破了7亿。

最初预测的总票房是12亿,可现在一路飙升到了37亿,这增长速度就跟坐了火箭似的。

在豆瓣上,它的评分也从8分一路涨到了8.6分,有12万人参与打分,比95%的剧情片表现都要出色。

然而,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它不仅让观众们感动得热泪盈眶,还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有人看完后哭着感慨“这才是中国人的脊梁”,但也有人骂它“借着国耻来赚钱”,就连官方媒体《人民日报》都发文支持这部电影。

那么,这部电影究竟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呢?

这部电影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导演把控得十分克制。

虽然影片讲述的是大屠杀的故事,但镜头里很少直接呈现血腥的场景。

日军屠城的惨状,都藏在了洗照片时那带着血色的药水里;文化人的抗争,则体现在一盒被调包的戏曲胶片上。

这种“点到为止”的表现手法,反而更能刺痛人心,就像网友说的:“画面里看不到刀光剑影,但心里却疼得喘不上气。”

这种高明的叙事方式,连《人民日报》都称赞它“用传递真相替代感官刺激”,不是靠卖惨来赚取观众的眼泪,而是让历史自己发声。

当然,争议也随之而来,而且十分激烈。

有人吐槽“剧情太假了”,觉得小人物怎么可能斗得过日军;还有人反感“反复揭开伤疤”,认为都到2025年了,再提过去的事没什么意义;

更难听的是那句“别再对邻国心怀仇恨了”。

不过,这些人可能没有理解电影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它并非是要煽动仇恨,而是在回答一个关键问题:当灾难降临的时候,普通人能做些什么?

影片里那些漏洞百出的“反抗计划”,恰恰说明了当时的中国人是在用最笨拙的方法拼死抵抗。

保存一张照片、藏起一盒底片,这些看似没有什么作用的努力,最终却拼凑出了历史的真相。

就如同暗房里慢慢显影的图像一样,民族的记忆不是靠个别英雄来拯救的,而是无数小人物用生命换来的。

最让人毛骨悚然的是,电影彻底撕下了侵略者虚伪的面具。

那个总是微笑着拍摄“亲善照”的日本军官,一转过身就下令进行屠杀。

他们一边炫耀着抢来的中国古董,一边把活人当作刺刀练习的靶子。

这种表里不一的残忍行径被镜头完全揭露出来,难怪有观众气得浑身发抖:“原来他们当年就是用这种手段欺骗全世界的!”但导演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侵略者的控诉上,而是让影片中的中国角色通过戏曲、绘画、摄影等文化方式进行反击,你们毁掉我们的城市,我们偏要留下文明的火种。

这种骨子里的刚强,才是电影最有力的“复仇”。

实际上,从《金陵十三钗》到《八佰》,每次有以南京为题材的电影上映,总会有人跳出来指责“卖惨”“煽情”。

但《南京照相馆》给出了新的答案,历史不需要刻意渲染,真相本身就足够震撼人心。

当老金在枪口前笑着大喊“看好了,这才是中国山水”时,当阿昌浑身是血却还紧紧护住底片时,这些虚构的角色却比教科书更真切地告诉我们。

有些事情不能被遗忘,不是因为我们记仇,而是因为忘记就等同于背叛。

现在你应该明白为什么这部电影的影响力这么大了吧?

它就像一记重拳打在胸口,让人好几天都缓不过劲来。

那些骂声反而证明了它戳到了某些人的痛处,有些人害怕回忆,有些人害怕面对真相。

但那些在电影院里哭得稀里哗啦的年轻人,散场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走,去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看看。”

这才是《南京照相馆》最了不起的地方,它让00后们红着眼眶去追问祖辈们的故事,让全家三代人第一次认真思考“如果换成我们,会怎么做”。

当一部电影能够引发这样的讨论时,票房数字反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来源:民宿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