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粤语抗日电影今天上映!烽火中的“华南联大”,也有东莞的“先生”精神!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5 16:24 3

摘要:今年8月15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扎根广东拍摄、讲述华南教育史的知识分子群像传记片《坪石先生》也于今日正式上映,在这条“看不见的战线”里,“先生”的精神,同样是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

八十多年前,战火纷飞间,广东的知识火种如何燃烧?

18位东莞先生、18位东莞学生,还有成千上万读书人……

在抗战烽火中坚守,“随校播迁,辗转不悔”

他们是中大人,也是后来的华工人、华师人、华农人,更与你我同是广东各地的同乡人。

“一个书生或可抵十万大军。”

今年8月15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扎根广东拍摄、讲述华南教育史的知识分子群像传记片《坪石先生》也于今日正式上映,在这条“看不见的战线”里,“先生”的精神,同样是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

电影《坪石先生》剧照

01

用竹棚搭教室、以膝盖当课桌

广东师生徒步千里“烽火逆行”

广东人对教育的情怀,与土地深深相连,直到如今。

广东人,崇敬自己土地上的大学,守护知识的深情,也是守护土地的深情。

1938年,广州沦陷。山河破碎之际,华南地区的中高等院校被迫辗转迁徙。

“沿途均经山谷,烈日如火,风尘滚滚,扑面袭衣,山径难行,足尖刺痛,辛苦殊甚。”

位于桥头的邓植仪、邓盛仪陈列馆,展出《国立中山大学西迁示意图》

1940年秋冬,院校师生烽火逆行,在广东的战时大后方——韶关陆续落脚,在日寇轰炸与物资匮乏的绝境中,坚持办学。据不完全统计,当时迁入韶关的大中专院校有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省立文理学院、私立广州大学、省立法商学院、私立国民大学、广州协和神学院、私立东吴大学、江村师范学校、省立仲恺农业职业学校、省立广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省立女子师范等;迁入韶关的中学有国立中山大学附中、省立粤秀中学、国立华侨第三中学、省立执信女子中学、省立志锐中学、省立仲元中学、省立文理学院附属中学、私立培正培道联合中学、私立基督教联合中学等近二十所。

其中,大部分大中专院校和中学都将办学地点迁到了韶关最偏远的地方坪石镇。这座“岭南第一镇”一跃成为华南教育重镇,而那群在战火纷飞中传道授业的教育工作者们,则被后人称为——“坪石先生”。

上图:坪石老街全景,右上角白色横排建筑为中山大学校本部

下图:岭南大学学生在上课(图源:东莞展览馆)

“中年粤北讲台开,战地春风桃李栽。”

道路泥泞、缺衣少食、饥寒交迫、搭棚修舍、教室漏水、炮火破坏、日伪抓捕……校舍分布在民房、庙宇、厂房中,缺乏教材,教师们便凭借记忆和学术功底自编讲义,岭南文脉在烽火中克服重重困难,得以延续。

电影《坪石先生》预告片

师生们还开办“战时民众学校”和实行民众流动教学,向当地民众教授算数、音乐、时事讲话等课程;医学院派出师生为民诊病,并一直坚持免费为当地民众进行霍乱预防注射,为儿童种痘。据史料记载,中大在坪石的临时图书馆开馆之后,第一周入馆登记的读者有超过4000人,其中也包括世代生活在坪石的群众百姓。坪石老街的街头上,不时就能见到“智(知)识是人民的生命”的标语。

位于乐昌的中大医学院(图源:东莞展览馆)

当地老人回忆:“当年家家户户都缺粮,但一听说是读书人来了,连存粮都舍得拿出来。”村民们更将祖宗排位从祠堂中请出来,安置他处,方便师生上课。在电影《坪石先生》中,由东莞茶山籍知名演员谢君豪饰演的中国数学界元老、中山大学教授黄际遇先生,有一幕在祠堂上数学课的片段,便是真实取景自当年中大理学院所在地塘口村的朱氏宗祠。

电影《坪石先生》剧照

以中山大学为代表的一众师生不仅将崇尚知识的风气带到坪石,也与当地村民打成一片,下地种菜、抢收水稻,共同度过战时岁月。

谢君豪认为,黄际遇身上有一种岭南文人骨子里的傲气。8月5日,在电影《坪石先生》的东莞路演站现场,谢君豪也分享了影片所反映出的对乡土、对同胞、对教育、对家国、对民族的情感与信念。

谢君豪在电影《坪石先生》东莞路演现场(摄影:潘萦悦)

02

东莞先生在坪石

用学术抵抗炮火,用教育重整河山

“好像回到了起点。坪石就是我们这个家的发源地。”

两年前的春节,莞籍“坪石先生”、地理学家吴壮达的长女吴冰、儿子吴杰明到访韶关,发出这样的感慨。他们的父亲于1944年受聘坪石中大法学院,以副教授教职讲授“边疆问题”与“西洋通史”。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蕉岭路亭墟时,任教于法学院的吴壮达正在批改学生作业。

新中国成立后,吴壮达在华南师范大学任地理系教授。如今的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脍炙人口的课文《日月潭》,便出自他的笔下。

语文课本中,吴壮达的文章《日月潭》

姐弟二人回忆,除了父亲吴壮达,家族中还有3人先后任职、任教于坪石时期的国立中山大学——一个家族中,走出了四位“坪石先生”。

吴壮达的胞弟吴鹏抟,便是其中一位。1941年,吴鹏抟在坪石中大农学院蚕桑系毕业,次年受聘为中大教务处教务员。新中国成立后,在华南农业大学任蚕桑系教授。

2022年,东莞展览馆《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华南教育丰碑“坪石先生”专题展》展览现场(图源:南方+)

长期致力于东莞先贤等历史人文研究的东莞展览馆,于2022年推出《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华南教育丰碑“坪石先生”专题展》。”开幕式当天,莞籍“坪石先生”吴鹏抟的女儿吴乐平也来到了东莞展览馆现场。

“我爸爸在坪石任教时认识了我妈妈,便有了我。我当时是在坪石出生的……”吴乐平这个名字,便是取自乐昌坪石,饱含对那段难忘岁月的纪念。

国立中山大学教职员吴鹏抟的履历表(图源:东莞展览馆)

在桥头,有“院士村”之称的邓屋村远近闻名。两位莞籍“坪石先生”——邓植仪、邓盛仪,都是邓屋村人,其祖居与陈列馆,也已整饬一新。

邓植仪是著名的农业教育家、中国近代土壤学先驱,1920年代初,参与了广东大学和中山大学的筹建。在坪石期间,年过半百的邓植仪身兼教务长和农学院院长,平时驻守校本部主持全校教务工作,虽然患有高血压、身体欠佳,但每到周末,他都会从坪石出发,翻山越岭,步行几十里山路,赶往位于湖南栗源堡的中大农学院,处理教务工作,讲授地质学、土壤学、土壤分类学、农田水利等课程。邓植仪还发动农学院师生以各种形式支援前线,1943年9月的救荒运动,便是力求增加粮食生产。

位于桥头的邓植仪、邓盛仪陈列馆

邓植仪的三弟邓盛仪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密歇根大学,回国后致力以实业兴国,曾任广三铁路工程师,并创办了香港第一家铁钉厂。香港沦陷后,邓盛仪被迫放弃产业,奔赴粤北坪石,任教于中山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他的两个孩子亦在坪石的中大附中就读。

位于桥头的邓植仪、邓盛仪陈列馆(图源:东莞日报)

据记载,共有莞籍“坪石先生”及”坪石学子“各18人,在烽火中传承文脉。

史学大家郑师许,在坪石时期敏锐察觉到战后收复失地、废除不平等条约问题还需激烈斗争,为此开设中国边疆史课程;史学家陈安仁,在坪石写出《抗战与建国》《中华民族抗战史》;著名思想史家、民俗学家容肇祖,在战火中从西南联大、香港岭南大学辗转至坪石,虽贫病交加、“几死而获再生”,仍笔耕不辍……

位于虎门的郑师许陈列馆(图源:遇见虎门)

如今走进位于韶关乐昌,竹林碧波、古道长亭间,一座座纪念馆带领人们回望那段峥嵘岁月。基于与“坪石先生”之间的深厚渊源,为深化莞韶帮扶,东莞市统筹专项资金800万元,支持韶关市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武阳司“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旧址纪念地项目。在八十多年前,莞籍“坪石先生”、五四运动重要参与者何作霖,便是在这里任教。

武阳司村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东莞市统筹专项资金支持韶关市华南教育历史坪石研学基地项目建成(图源:精彩莞韶)

战火烽烟中,教育先贤和学子们以各自的方式坚定挺起民族脊梁,这条“文脉长城”与“血肉长城”同样不朽、同样可歌可泣。

新中国的前途,表现光明的希望的生命的乐观的喜剧,唯有燃着民族精神的火种。

——陈安仁(1932年《新中国》创刊号)

资料来源:东莞市展览馆、中山大学校友会、中山大学档案馆、韶关日报、华农档案

编辑:钟欣玲

校对:陈灿荣、尹婉苹

·

来源:东莞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