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遭差评狂轰,导演被P遗照?央媒突然发话亮明态度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0 08:19 3

摘要:前几日,我浏览新闻时,发觉这部新上映的《南京照相馆》颇有意思。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影片,上映未几便恶评如潮。有人说是太血腥不适合暑假放,还有人直接说导演是在消费苦难,甚至跑到豆瓣给电影刷一星,连导演申奥的微博都被黑了,有人给他P遗照,骂他是“人血馒头贩子”。我

前几日,我浏览新闻时,发觉这部新上映的《南京照相馆》颇有意思。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影片,上映未几便恶评如潮。有人说是太血腥不适合暑假放,还有人直接说导演是在消费苦难,甚至跑到豆瓣给电影刷一星,连导演申奥的微博都被黑了,有人给他P遗照,骂他是“人血馒头贩子”。我头回听说拍历史片还能这么遭人恨,但说实话,这事让我越想越不对劲。

其实电影里根本没多少血腥镜头,导演挺克制的。比如有段小孩被日本人打的戏,他只放了环境音,连画面都没拍出来。我上周特意去看了,全程下来心里挺难受的,但全是靠想象补全的画面。有位阿姨看完后跟我说:“这种不动声色的拍法反而更扎心。”可网上还是有人骂导演“煽情”,觉得他故意用历史卖惨。

颇有意思的是,在那些言辞激烈、肆意谩骂之人当中,有相当数量的家长。他们宣称,此电影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但我在影院亲眼看见几个高中生,爆米花都没动,看完后坐那儿写了半小时日记。有个男生眼泪汪汪地跟同学说:“以前历史课背数字,现在才知道那是真人的命。”这些学生看得认真,反倒是网上那些大嗓门,好像根本没看过电影就在那喷。

导演申奥近期仿若置身于巨大的压力漩涡之中,每日遭受诸多责骂,压力可谓不堪重负。但他在采访里说了句实在话:“历史总要有人记着,孩子大了自然懂。此语看似平常,实则切中肯綮。现在网上有群人,历史一出事就跳脚,要么说“别翻旧账”,要么把大屠杀改成“南京事件”,好像那段历史根本不存在似的。

这事儿后来闹得太大,人民日报和环球时报都站出来了。他们发文章说这部电影是在“用镜头对抗遗忘”,还提醒那些骂街的人别混淆视听。说实话,看到官媒直接怼回去,我心里挺痛快的。有些东西就是不能让着,尤其像南京大屠杀这种刻在民族记忆里的事。

令我感到诧异的是,当下网络之上总有一些人专门吹毛求疵。例如电影中有一段日本兵烧房子的镜头,可有人却执拗地称“火太大显得中国人怕死”。可你细想想,那时候中国人被屠杀十几万,哪来的不怕死?但这些人就是爱较劲,好像历史越模糊越对他们胃口。

还有个细节,电影里有个照相馆老板的角色,一直偷偷拍下日军暴行。有影迷分析说这个设定是为了让观众明白:记录历史不是为了煽情,而是怕真相被抹掉。现在网上那些给差评的,不就是在试图抹掉真相吗?

最近看评论区,支持电影的声音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学生群里,很多人自发去二刷。有个大学生在豆瓣写:“以前觉得历史课本枯燥,现在终于懂了什么叫‘落后就要挨打’。”这种真实反应,比那些键盘侠的喷子实在太多了。

说到底,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太“实在”了。它不靠打打杀杀吸引人,而是用冷静的镜头讲真实的故事。这种拍法现在少见,但恰恰是它珍贵的地方。导演申奥被骂惨了,可他拍的每一帧都在提醒我们:有些事,真不能当没发生过。

最后看票房数据,虽然一开始被差评打压,但现在慢慢回升了。可能有些人就是受不了被历史课,但总归还是有人愿意正视过去。我挺佩服导演的,敢拍这种题材已经不容易,还被骂成这样也没认怂。历史这事儿吧,总得有人站出来说真话,哪怕现在听着刺耳。

来源:心情不错20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