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这个主题手稿展亮相上图东馆,并致敬学者与艺术家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8 19:11 2

摘要:2025年,中国电影迎来诞生120周年。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举办“人民史诗 时代光影”馆藏电影主题手稿展,以 “人民性”“民族性”为线索,通过电影理论、电影文学、电影音乐三大类手稿文献的展示,讲述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并向电影界的学者与艺术家致敬!

2025年,中国电影迎来诞生120周年。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举办“人民史诗 时代光影”馆藏电影主题手稿展,以 “人民性”“民族性”为线索,通过电影理论、电影文学、电影音乐三大类手稿文献的展示,讲述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并向电影界的学者与艺术家致敬!

展览现场第一位与夏衍先生“共读”的读者

1905年,京剧电影《定军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是中国电影诞生的标志。1933年,“党的电影小组”在上海成立,开创了中国电影突出人民性与民族性的发展之路。百余年来,中国电影书写人民史诗,记录时代光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作佳片,展现了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藏有多类电影主题的手稿文献,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记录了学者与艺术家对电影艺术的思考与创作过程。

展览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左翼之光:电影史与电影理论(第一列展柜)。在上海图书馆藏电影主题手稿中可以看到,左翼学者、作家关注和研究中国电影的发展,思考电影如何为人民服务、为民族服务的问题。

第二部分、人民叙事:电影文学剧本与影评(第二列展柜)。电影文学剧本是电影创作的起点,电影评论是对电影作品的接受与交流。它们是电影文献的重要构成,反映了各个时期电影工作者对电影艺术中的人民性、民族性的思考与实践。

第三部分、民族之声:电影音乐文献(第三列展柜)。中国电影艺术与中国现代音乐艺术在左翼文化浪潮中共同成长。电影音乐增加了电影艺术的包容性与表现力,电影艺术的大众性推动了中国现代音乐对人民性与民族性的探索与发展。

这次展览,还有夏衍先生和艾明之先生的相关介绍。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笔名黄子布等。电影剧作家、社会活动家。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者与参与者,左翼电影运动的领军者。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1996年国家广电部创办“夏衍电影文学奖”。

展览现场
陈鲤庭 夏衍 沈宁 高汾 白杨,北京北海公园,1950年

1933年,在左翼文化运动的背景下,“党的电影小组”成立,夏衍为组长,从此“中国电影便起了根本性的变化。进步的,健康的,反帝反封建的电影,便逐步地大量地出现在中国的影坛上了”(阳翰笙语)。 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是夏衍手稿文献的重要收藏地,馆藏夏衍手稿文献由夏衍先生本人、女儿沈宁女士(1931—2024)、哲嗣沈旦华先生(1937—2025)、孙女沈芸女士捐赠。

上海图书馆曾多次举办夏衍主题展览:1990年于南京西路馆举办“夏衍文学创作生涯六十年展览”,由顾廷龙老馆长亲自题写展标;2000年于淮海路馆举办“夏衍著作版本文献展”,以纪念夏衍先生诞辰100周年;2022年东馆开馆,手稿主题馆举办“海上文韵——夏衍手稿文献展”作为首展。夏衍先生诞辰125周年之际,以本次展览向夏衍先生的家人致以诚挚的感谢,向夏衍先生致敬。

艾明之(1925—2017),原名黄志堃,电影剧作家、小说家。20世纪40年代以来,著有二十余部作品,拍摄成电影的有十余部。50年代初发表的长篇小说《浮沉》再版十余次,发行量超过百万册,由此改编的影片《护士日记》深受欢迎,其中插曲《小燕子》成为经典儿歌。

展览现场
艾明之(后右一)与友人 前排左三起:刘琼夫人、秦怡、张瑞芳,后排中间为刘琼,2001年

2017年,艾明之长女黄小蓓女士将艾明之手稿、信函、签名本、照片、奖章等文献捐赠给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共计350余件。在此,向艾明之先生的家人致以诚挚的感谢,共同纪念艾明之先生诞辰100周年。

重点展品
夏衍《关于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第五部分初稿,写于1958年。

夏衍《关于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第五部分初稿,写于1958年。该论著原是夏衍在北京电影学院的授课讲稿,后发表于《中国电影》杂志。第五部分《脉络和“针线”》将中医文化与电影文化相联系,以“经络”概念作比喻,将文艺作品视作有机体,以说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的相互联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

曹禺致祝鸿生、李小林函,写于1983年12月23日。

曹禺致祝鸿生、李小林函,写于1983年12月23日。信中高度评价了由巴金原著《寒夜》改编的同名影片:“我以为十分好。汪文宣演得深刻,潘虹称职,甚至于可以说相当好。母亲也好。整个气氛感动我,确实有重庆味道。汪文宣夫妻两次在咖啡座的场面都真实感人,恰如其分,此时潘虹也演得很动人了。”

贺绿汀《秋水伊人》曲谱初稿,贺绿汀词曲,创作于1937年。

贺绿汀《秋水伊人》曲谱初稿,贺绿汀词曲,创作于1937年。作品是影片《古塔奇案》的插曲,词曲均由贺绿汀创作。歌曲中大量运用中国古典文学词句,如“更残漏尽”“难耐锦衾寒”“点点的鸦阵”等,旋律采用民族音乐调式,用传统音乐元素唱出了时代悲歌。

人民史诗 时代光影——庆祝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馆藏电影主题手稿文献展:展览从8月7日至10月中旬,展览在上海图书馆东馆4楼手稿主题馆

来源:周到客户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