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20年,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抗战题材影片,用镜头拼接起了那段烽火岁月的碎片。
文|宋宋
编辑|影娱先锋
抗战片不是所谓的炮火秀,而是会说话的纪念碑。
每隔几年,银幕上就响起一次警报,提醒着我们:
那段14年的黑暗历史,有人用血肉替我们挡住了。
近20年,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抗战题材影片,用镜头拼接起了那段烽火岁月的碎片。
今天就来给这些口碑佳作排个名,看看哪一部能让你重温热血。
这部2020年上映的影片,豆瓣7.5分的成绩或许不算顶尖,却凭一股子狠劲刻进了观众心里。
故事主要聚焦在四行仓库那场仗上。
1937年的苏州河里有两种水,河的两岸像两个世界:
这边仓库的铁丝网上挂着士兵们断了的胳膊和腿,流出的血混着雨水往河里渗;
对岸的租界里霓虹灯闪烁,洋人举着望远镜看热闹,穿着旗袍的女人还在阳台上喝茶。
这种割裂感,比炮弹更让人感到扎心。
影片里没什么大英雄,多是平凡的的草莽汉子。
农家小子端午起初连枪都不敢开,一心只想逃跑,可最后升旗时他拿着枪射击日军飞机,连中弹了都不知道;
老算盘总想着溜回租界,却在看见弟兄们倒下时,抄起了身边的枪。
为了拍得更加真实,管虎硬是在苏州复制出了“四行仓库”,墙上的弹痕、血渍,都几乎还原了当年的样子。
让人记忆深刻的不只是“八百壮士”的名号,更是那些普通人在流弹飞过来时,从怂包变成爷们的瞬间。
这种从骨头里迸出来的勇气,最让人忘不了。
没有炸点、没有炫技,这部影片靠七个日常片段,就让观众笑着笑着红了眼眶。
升旗手、科研人员、出租车司机、流浪少年……
七个年份里,讲述着这些小人物的故事。
没有高谈阔论,全是带着体温的细节:
开国大典前夕,电动旗杆设计安装者林治远争分夺秒,排除突发故障,最终让五星红旗顺利升起;
1964年研发成功,科研人员摘下口罩时,脸上的压痕比勋章还亮;
女排夺冠那天,上海弄堂的屋顶站满了人,天线杆晃得像风中的芦苇;
出租车司机把奥运会门票票根摸到发毛,最后却送给了一位来自四川的男孩。
这些镜头里的人,会紧张到腿软,会偷偷掉眼泪,却在关键时刻比谁都执拗。
观众在黑暗里集体抽鼻子,弹幕刷屏“原来我也曾是历史的背景板”。
片尾主题曲《我和我的祖国》响起时,大家突然明白:
家国情怀从来不是一个空泛的词,它是修旗杆的螺丝、是看比赛时攥皱的衣角、是每个普通人憋着劲往前冲的样子。
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祖国的一块砖。
开场三分钟,观众的拳头就没松开过。
非洲沙漠的烈日下,蛟龙突击队的车被火箭弹掀翻,队员们从火里爬出来,脸上还沾着沙子就举枪射击。
他们要从叛军手里抢回被绑架的中国公民,流弹嗖嗖擦过耳边时,没人喊退缩,只听见队长杨锐吼的那句“把人带出来”。
这部影片最狠的底气,藏在每一帧的真实里。
城市巷战中,流弹击碎的碎石溅到脸上,混着土腥味;
直升机失控下坠时,镜头跟着队员一起翻滚,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失重的眩晕感。
为了拍得真实,剧组真的租了军舰,演员们在沙漠里滚了三个月,胳膊上的伤疤刚结痂便再次磨破。
这些镜头里的军人,会痛会累也会流血,却在看到同胞时,眼神里总有股“别慌,有我”的坚定。
散场时不少人摸着胳膊上的鸡皮疙瘩。
原来中国军人的保护力,不只是新闻里的一句话,而是海外撤侨时举得笔直的五星红旗,更是那句“我们带你们回家”里藏着的千钧重量。
这是一个发生在1937年沦陷后的南京城的故事:
教堂的彩色玻璃被炮弹震得哗哗响,女学生们抱着圣经缩成一团,地窖里一些风尘女子却在用碎镜片补妆。
那时,没人觉得这两种人会扯上关系。
直到日军的皮靴踏进教堂,点名要“征用”女学生。
谁都知道如果去了会是什么下场,她们准备自我了断。
玉墨站了出来,她旗袍开叉处露出的小腿在发抖,却扬着下巴说:“让她们走,我们来替。”
她们剪掉烫卷的长发,把旗袍换成灰布校服,赴死前喝的最后一杯酒里,混着眼泪和不甘。
镜头里满满的细节比刀子还扎心:
豆蔻弹断琴弦时,指尖的血滴在琴键上;
红菱把银镯子塞给女学生,说“到了安全地儿换个新头绳”。
张艺谋把教堂的彩窗炸成了碎片,也把“商女亦知亡国恨”刻进了骨髓。
她们不是不怕,只是见不得那些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
卡车开动时,有人没忍住哭出声,却很快跟着唱起《秦淮景》,跑调的歌声混着引擎声,比任何呐喊都让人揪心。
片尾字幕打出“谨以此片纪念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影厅灯亮,没人起身。
乱世里的勇气不分高低,最轻的旗袍也能压住最重的苦难。
《南京照相馆》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这部片子的真实感,是从砖缝里渗出来的。
剧组照着1937年的南京城图纸,在上海搭出了一条112米长的残破城墙。
按老照片的比例凿刻砖头上的弹孔,连城墙砖上当年捐赠者的姓名都一一复刻。
吉祥照相馆里,老金家藏身的橱柜带着虫蛀的木纹,暗房里的显影液配方抄自民国摄影手册。
刘昊然饰演的阿昌冲洗照片时,手指捏底片的姿势都和真实学徒的回忆录对上了。
最戳人的是普通人的挣扎。
阿昌最初躲在角落抖得像筛糠,第一次冲印照片时,显影液洒在手上都没察觉;
高叶饰演的林毓秀涂口红掩饰发抖的嘴唇,却在搬入照相馆时偷偷运送来一位警察。
他们不是天生的勇士,会在夜里被枪声吓醒,会为谁拿着通行证出城推让得面红耳赤。
当老金喊着“别管我,把底片送进去”转身走向日军拖延时间时,这些平凡人眼里的光,比任何英雄壮举都耀眼。
影片结尾,阿昌调换的百姓生活底片在显影液中慢慢清晰:
秦淮河上摇橹的船娘、夫子庙前吃糖葫芦的孩童、照相馆玻璃窗里挂着的全家福……
每张笑脸都和如今纪念馆里的老照片严丝合缝。
要知道,日军铁蹄踏来前,南京本就是这般模样。
网友说:这不是电影,是历史在说话。
这部电影没有彩蛋,可走出电影院的我们,就是最大的彩蛋。
这部电影凭什么拿第一?
因为它演活了一群想活命的普通人,在最黑暗的时候,宁死也要护着那些能证明“发生过”的底片,这便是对历史最硬的骨气。
结尾这些抗战电影各有各的分量。
它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过往历史留证,为民族精神存档。
《南京照相馆》能登顶,因为它拍活了普通人身上真实的恐惧与勇气。
这些电影从不是尘封的老故事,而是提醒我们:
和平从不是天上掉的馅饼,是前人用命焐热的。
有空去看看吧,可以说一说你的观点与感触。
毕竟,记住他们的挣扎,才是对历史最实诚的交代。
参考资料:
界面新闻|电影《南京照相馆》点映及预售总票房破8000万
光明网|破1.57亿!400多万人来到《南京照相馆》……
来源:影娱先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