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观影人次超30亿!即便放在世界电影史上,电影《地道战》依然屈指可数。由任旭东执导,朱龙广、张勇手、刘江等主演的抗日战争题材电影《地道战》自1966年元旦全国公映后,滋养了无数观众,成为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心中的爱国主义经典之作。
观影人次超30亿!即便放在世界电影史上,电影《地道战》依然屈指可数。由任旭东执导,朱龙广、张勇手、刘江等主演的抗日战争题材电影《地道战》自1966年元旦全国公映后,滋养了无数观众,成为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心中的爱国主义经典之作。
日前,在片中饰演区长赵平原的91岁电影艺术家张勇手接到了本报记者专访,他自豪地说:“我为能参加这样一部经典电影而感到激动、骄傲和自豪。”
只有4个演员是八一厂的
1963年初,上级指定八一电影制片厂来拍摄《地道战》。一年前,由八一厂制作的军事教学片《地雷战》公映后轰动一时,上级希望把《地道战》也按传统教学片来拍,既要体现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让观众看后能学到一些基础军事知识和对敌斗争的方法;同时又要求摄制组运用故事片的形式进行拍摄,要让影片好看生动。
曾经执导《奇袭武陵桥》等多部军教片的任旭东接受了拍摄任务,并指导写剧本和派人深入冀中平原采访,任旭东还有两次挖地道炸炮楼的真实经历。当时上级定下当年5月20日开拍,年底必须完成。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到1965年3月,经两次审查,剧本仍然没有出来。于是时任八一厂厂长的陈播对任旭东说:“没剧本也能拍,打仗时你不是也没剧本吗?”
最后,任旭东在当年冀中平原用地道战抗击日本侵略最出色的“英雄村庄”河北正定县高平村,和该村一个因为杀敌英勇而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的村民身上获得了灵感和素材。开拍前一个月,任旭东花了一个星期写出了分镜头剧本,审查通过后边拍边改,终于在5月20日正式开机,9月拍完。
“我是临时被派到《地道战》剧组的。”张勇手笑着回忆。虽然该片由八一电影制片厂负责制作,但八一厂的演员只有四个,他们分别是:饰演赵平原的张勇手,饰演日本陆军队长山田的王孝忠、饰演伪军司令汤丙会的刘江以及饰演假武工队长孙进财的谢万和,“其余演员都是当时工程兵烽火文工团的演员”,其中就包括片中饰演民兵队长高传宝的朱龙广。
拍摄《地道战》时,张勇手只有三十出头,但片中的赵平原却是一个中年人,为此,张勇手为角色外形设计了两个特点:一是粘上了胡子,增加角色的年龄感;二是他看到平原地区很多人都喜欢把毛巾裹在头上,他抓住这个特点,也用在了赵平原身上。
朱龙广也有类似经历。1965年他在“烽火文工团”的舞台剧《豹子湾战斗》中演男主角。谢幕后,几个陌生人来到后台盯着演员们看个没完,多年后朱龙广回忆调侃有点像“人贩子”,最终经过了试戏,浓眉大眼,身高1.82米的朱龙广非常贴合高传宝形象,他被选上了。
影片诠释了“人民战争”含义
拍这部戏时,剧组开赴河北清苑县冉庄。张勇手清楚地记得自己钻进真正地道时的感受,“地道战是平原地区特有的作战方式,是当时发展游击战争的一个很重要的战法:你打不到我,但是我却能打得着你,目的就是要把敌人引到我们的打击范围之内,再狠狠地消灭。虽然后来敌人发现地道后,采用了烟熏火燎、灌水等办法,但是我们都有办法来应对。”他告诉记者,地道战是中国老百姓发明创造的,很好诠释了“人民战争”的含义,在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下,所有的人都是战斗员。“兵民是胜利之本,这用在《地道战》中最准确。看了《地道战》,你可以很好地领会毛泽东思想中‘论持久战’和‘发动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伟大力量,也是我们抗战能取得胜利的法宝,很了不起!”
朱龙广在拍摄期间,从一位老游击队员讲述的“土坦克”故事里汲取灵感。当时日本鬼子有三八大盖、重机枪,火力很猛,作战时我军根本接近不了日本人的炮楼。老乡们为了把炮楼炸掉,发明了“土坦克”,他们把木头打成桌子的形状,把浸湿的棉被盖在上面,好让子弹打不透。游击队员就藏在“桌子”下面,一点一点向日本鬼子的炮楼逼近,最终炸掉了炮楼。这些往事很好地帮助朱龙广找到了跟角色的共情。
演员们为了演好角色,纷纷贡献自己的想法。任旭东希望《地道战》兼具故事性,强调观赏性,他告诉饰演汤司令的刘江,这个角色“越夸张越好”,这和刘江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刘江偷偷做了副假牙戴上去见导演,任旭东连声称赞:“就这样,这样好!”
影片成功是集体力量的功劳
《地道战》采用了纪录片和故事片相结合的叙事模式。影片开头,就是一个在地道里拍摄的运动长镜头,观众的目光跟随着镜头,能看到曲曲弯弯的地道宛如一条潜伏的巨龙,随时要将敌人吞没。
《地道战》中有不少“画外音”的“旁白”,“你发挥你的优势,我发挥我的优势。你有你的一套打法,我有我的一套打法。”“来一个打一个,来十个打五双。”既让观众和战士们对于地道战的作战方法有更深的领悟,又阐释了“人民战争”的故事主题,让人沉浸其中。
张勇手回忆,片中的高家庄外景是在河北冉庄、李庄、唐庄等取景拍摄的,但是地道里的战斗,却是在八一厂搭景拍摄,美工用木板搭建了几层楼,再喷上土黄色做成地道的空间,还留出足够的空间,方便拍摄时摆放灯具和摄影机的调度,完全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为了演好角色,演员们付出了不小代价。片中高传宝从两层楼高的大杨树上跳下,26岁的朱龙广第一次跳得不理想,任旭东让他再跳一次,结果朱龙广第二次跳下时摔裂了右腿关节。
片中汤司令的“高,实在是高”这句台词,现在仍然流行,但刘江生前采访时透露,这句台词原本并不是剧本里的,而是他在和别人闲聊时无意中听到的。后来排练时,刘江突然蹦出这句话,效果很好,当场就被任旭东采用了。
“说实话,当时拍摄时间紧,大家都很紧张。”张勇手告诉记者,但当时的演员身上都有很强的使命感,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派,都希望尽最大努力把角色演得鲜活生动,“《地道战》的成功,是一次集体力量的功劳。”
《地道战》中除了有真实的作战场面,有生动鲜明的角色塑造,有精彩鲜活的台词外,片中豪迈激昂的歌曲《地道战》和邓玉华演唱的《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歌曲也红遍大江南北。为了写好主题曲,作曲家傅庚辰来到剧组驻地,与大家同吃同住,一起钻地道睡大炕,感受当时的战斗生活,最后交出了完美的答卷。任旭东也参与了《地道战》的作词,1963年他听到一个70多岁老民兵唱起过高平村的“地道战歌”,很受启发,最终跟傅庚辰一起写下了歌词:“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地道战》与《地雷战》《南征北战》一起,被称为“老三战”。自从公映后,一直被广大观众所热爱。在豆瓣,该片的评分高达8.3,一位网友评价:“《地道战》拍出了战场上的智慧,让你能感觉到,人民军队在抗日战场上由弱到强靠的是什么?除了坚定的战斗意志外,也要讲智慧。”
“我虽然没有参加过抗日战争,但我参加过解放战争,我知道抗日战争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意味着什么。”张勇手说。1934年出生的他,演过《奇袭》中的志愿军侦察连长方勇、《林海雪原》中的团参谋长少剑波、《南征北战》中的解放军高营长、《英雄虎胆》中的侦察参谋耿浩,“拍摄《地道战》对于我来说是一场难忘的经历。”提起当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91岁的张勇手一下子变得非常激动,他攥紧拳头告诉记者:“我们一定要继承老一辈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最终击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努力工作,创造最好的条件来发展和守卫我们的祖国。”
记者:王金跃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