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热衷“开小会”,与邻座的观影者讨论剧情甚至疯狂剧透。有人直接“开大会”,高声接打电话,放任孩子大声喧哗。有人爱好“闪”亮登场,不停翻阅手机屏幕,甚至举起手机和影片“合影”,手机持续发出亮光。还有未闻其声却闻其人的,在影院脱鞋、吃有浓厚味道的食品。除此之外,
暑期来临,电影市场消费热度节节攀升,观影的人越来越多。但据新京报报道,影院内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给人留下不好的“观感”。
有人热衷“开小会”,与邻座的观影者讨论剧情甚至疯狂剧透。有人直接“开大会”,高声接打电话,放任孩子大声喧哗。有人爱好“闪”亮登场,不停翻阅手机屏幕,甚至举起手机和影片“合影”,手机持续发出亮光。还有未闻其声却闻其人的,在影院脱鞋、吃有浓厚味道的食品。除此之外,迟到、乱坐位置、走进走出、抖腿踢前排座椅、随地乱扔垃圾等现象,更是频频发生。
电影是创作者和观众共同塑造的艺术,影院是观众共享的观影空间。影片创作完成,观众用心观看、感受、反馈,作品才算真正完整。同一个影厅的观众“同频”,共同进入沉浸式的观影氛围,才能享受电影带给观众的艺术魅力。影院内,哪怕只有一人“躁动”,也会影响周围一片人无法集中注意力。影院外,有人发出“合影”安利,却不知已经侵犯他人利益。特别是屏摄、盗摄,既影响之后观众的观影体验,也涉嫌侵犯知识产权。不文明观影行为,破坏影院秩序,让观影体验大打折扣,也让影片创作少了观众用心体悟这一重要环节。
在公共空间内,不能将个人意愿凌驾于公共秩序之上。把影院当自家客厅,是混淆了公私边界,也是公德意识滑坡的体现。面对影院内的不文明行为,不能光靠观影人的忍耐,更不能指望观影人忍不下去了“大胆开麦”回怼。作为经营者,影院方有责任及时出面、制止不文明行为,也可以探索创意化的解决方案。比如,上海推出“静音观影舱”,为观众提供差异化的选择;浙江杭州进行“文明观影分”试点,累计扣分达上限者将限制购票,相当于建立了观影“黑名单”。影院尽力维护观影秩序,才不会让观影噪音恣意蔓延。
一张小小的电影票,就是一份文明观影的承诺。每个人守住公德底线,提升个人素养,影院自然不会是谁的私家客厅。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