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天后,央视新闻一锤定音:“电影《731》正式定档 9 月 18 日全国上映。”
七月末,你是不是也在刷票务 App,等着《731》上线?
结果 App 没动静,网上倒炸开了锅:血腥镜头被举报?日本政府施压?审查卡壳?
各种“小道消息”层层叠叠,俨然一出悬疑大片。
三天后,央视新闻一锤定音:“电影《731》正式定档 9 月 18 日全国上映。”
原本嚷嚷“撤档”的声音,瞬间安静到能听见键盘落灰。
为什么偏偏选 9·18?
9·18 对中国人来说,远不只是历史课本上的四个数字。1931 年那声炸响,把满洲拉进了漫长的黑夜;而 1932 年日军就在哈尔滨平房建起 731 细菌工厂——时间线无缝衔接。所以,把《731》放到 9·18 这天上映,简直像给历史敲钟:
“别装忘了,警报就在眼前。”
也更像对那句老话的回应:忘记历史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撤档风波”到底怎么回事?
7 月 31 日原本只是片方策划的一场小范围试映,用来收集反馈。有观众误会成“正式公映”,谣言发酵。
日本外务省确实递了 23 条抗议,要求把“731 部队”改口成“旧日军防疫部队”,再把暴行镜头统统删掉。说白了:想洗白。
真正的“没上映”核心原因,其实是后期调整+宣发节奏。本来拍片就紧,宣传想下一盘更大的棋。
一句话总结:非外交压力、非审查失败,而是片方自己按节奏来。央视和人民日报双双发声、大片幅海报摆在那,足够打脸所有“阴谋论”。
10 年磨一剑,真相比镜头更冷
导演赵林山为了这部片子,跑遍哈尔滨、东京,翻了中央档案馆 280 小时的审讯录音。
731 部队军医田村良雄的供词里一句话:每月要消耗 400-600 名“材料”。
“材料”指的就是活生生的人。
坑里的摄氏度是零下 30 度;超低温冻伤试验的受害者,亲眼看着自己的肢体坏死。
赵林山说:“我们拍的不是电影,是证据。”这句话,够冰、也够燃。
央视高调官宣的深层含义
在中国,选题如此“硬核”的影片,央视愿意独立打标题推送,释放的信号再明显不过:
历史不能被涂改。
外部压力?先把真相放在天平上。
数据显示,猫眼“想看”人数 340 万+,一举拿下 2025 年(已排片影片)想看榜首。哈尔滨市教育局已把《731》列入历史选修课配套资源,学生观影后要结合遗址写心得。这不是噱头,是系统性历史教育。
“过度渲染仇恨”?不存在
外网早有人开贴:别让《731》“激化民族情绪”。荒诞不?
日本教材里删掉 731,却要求好莱坞在《奥本海默》里加更多广岛惨状镜头。
美国 1945 年包庇石井四郎换实验数据,用于冷战和朝鲜战场。
当有人努力把罪行涂白,“过度渲染”四个字,显得格外讽刺。就像 731 遗址陈列馆墙上那行字:沉默即共谋,遗忘即背叛。
我为什么一定要去影院?
看这片不为发泄情绪,也不是为了记仇。
看见真相,才知道和平有多贵。
认清人性的暗处,才能对“文明”二字有敬畏。
坐在漆黑影厅,屏幕里的一页页黑白档案,会告诉你什么叫“人类对自己同类的极限残忍”。如果年轻一代错过了这堂血缘级别的历史课,那才是真正的危险。
给观众的三个小建议
做功课:先浏览一下“侵华日军 731 部队罪证陈列馆”官网,带着问题去看片,冲击更大。
带纸巾:有试映观众直言“现场哭到缺氧”,不是鸡汤式煽情,而是冷冰冰的事实摆在人面前。
看完发声:用任何方式——影评、短视频、转发——把对这段历史的记忆留存在公共空间。
一句个人感受
很多人说“历史离我很远”,但灭绝人性的科技狂欢离我们并不远:基因编辑、病毒武器,只要人性失守,悲剧可以重演。
《731》也许不是商业片的爆米花,它像一记巴掌,啪啪作响。被打疼一次,总比继续当历史失忆症患者强。
你怎么看电影选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上映?
你会带谁去看?
这段历史给你最大的触动是什么?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让光影抵抗遗忘,让记忆守护和平。
来源:湖北电视台-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