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好~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我们可以一起讨论哦~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 小鲤
编辑 | 小鲤
一部讲述历史真相的电影上映后,网上突然冒出一群人,他们不看电影内容,却忙着给侵略者洗白。
《南京照相馆》这几天就碰上了这档子事儿,票房破了15亿,反倒炸出一批“洗地党”。
电影上映后,不断有人跳出来说这部电影“残忍”等消息,甚至有不少自称老师的博主,在网上抹黑这部电影,甚至夸赞日本。
更让人后背发凉的是,这些评论背后,已经演变成团队了,网曝有人建上百人的群,表示抹黑电影的评论能赚钱,任务方向还会定时更换,最近的主攻点是“别让孩子看这部电影”。
这可不是普通的口水战,当守护历史记忆的相机遇上批量生产的谎言,真的想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要站出来反对呢?他们在害怕什么?
这部电影是有原型的,南京城照相馆学徒罗瑾偷偷保存日军暴行照片,这些后来成为审判战犯的铁证。
导演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没想到不是日本网友先坐不住,反而是国内某些播出跟着起哄,把电影批判煽动仇恨,嘲笑去看电影的观众没钱去日本旅游。
《南京照相馆》讲的是1937年,几个普通中国人冒死保存日军暴行照片的故事,导演申奥把镜头对准暗房里逐渐显影的真相,就像把手术刀划向至今未愈的民族伤疤。
导演没有故意煽情,而是很真实的拍出电影的真实,并且还是用小人物,讲述大事件,这片上映后票房一直在飙升,现在已经突破十几亿票房。
可就在观众为银幕上邮差阿昌的觉醒落泪时,暗处的狙击枪已经上膛,某些人开始花钱买差评,专门盯着教育孩子这个软肋打。
想想挺讽刺的,当年日本人用相机掩盖屠杀,现在有人用键盘抹黑讲真话的电影,历史有时候就是换个马甲重播。
翻翻那些水军账号的发言记录就更耐人寻味了,他们不光骂电影,还顺带踩中国电车、贬基建成就,活像领了统一话术的机器。
其实这套路不新鲜,从说电影“太火伤害行业”到造谣“辱女”,有说电影中有那种非常低俗的事件,招式换了好几轮。
可真的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知道,这部电影本身就没有这些镜头,而是用很隐晦的镜头表现出日军的残暴。
最狠的是拿历史伤痕做文章,把揭露暴行说成传播仇恨,倒像是受害者不该喊疼。
这事让人想起张纯如,当年她写《南京大屠杀》时,收到过多少恐吓信?
现在电影引发同样规模的恐慌,恰恰证明打中了要害,电影里照相馆老板说“底片比人命金贵”,因为胶片能定格真相。
最重要的是,被封的恶意账号里七成是新建的小号,三成是经常抹黑的人,这场面已经成抹黑历史的生产链了。
《南京照相馆》的票房每涨一分,就多一个人看见历史真相,每条真实影评被点赞一次,就多一个戳穿谎言的坐标。
那些拿两三块钱发帖的人可能没想过,他们抹黑的不是一部电影,是三十万遇难同胞留在时光里的血手印。
导演申奥说这场舆论战没打完,他说对了,连孩子该不该知道历史都能变成生意,不正说明有人怕极了记忆传承?
当守护历史的声音遇上批量生产的谎言,你觉得我们普通人最能打中七寸的反击是什么?
这些言论越来越过分,官方很快就选择出手,某社交平台上封了一批账号后,网友扒出他们之前发的帖子,好几个账号连文案都一模一样。
发现这些账号白天吹捧日本文化,晚上就骂爱国电影,其实他们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背后的组织者。
组织让他们大批量黑电影的人,究竟有何居心,又有什么目的?
《南京照相馆》里有个细节特别戳心,刘昊然演的小学徒发现,每张暴行照片背面都是我们的同胞。
八十多年过去了,有人还想给历史照片打马赛克,但这次观众不买账了,南京家长带着孩子组团看电影。
想想真是讽刺,日本拍《永远的零》美化神风特攻队没人说宣扬仇恨,德国拍《我们的父辈》反思纳粹被夸勇气可嘉,轮到中国拍抗日电影就成煽动民族情绪了。
这些洗地党最怕的,其实是电影里那个缝照片的镜头,百姓们把日军暴行底片缝进棉袄、藏进墙缝,就像现在网友自发保存历史证据一样。
当年日本人没销毁掉的罪证,今天照样有人接力守护。
现在明白为什么有人急眼了吧?他们怕的不是一部电影,而是怕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历史的真相。
刘昊然演的小学徒和王传君那个憋屈的翻译官,把乱世里普通人的挣扎演得扎心。
可偏偏有人见不得这份共情,起初还算正常讨论,有人说日军暴行拍得太隐晦,几个关键镜头一闪而过。
说到底,这场争论早超出电影本身,当有人质疑有必要反复揭伤疤,其实是在问我们怎么看待历史中的疼痛记忆。
那些黑白照片里的血泪,是该锁进档案馆当标本,这些组织恐怕不是因为我们拍出多么惨烈的画面,而是中国人把这份记忆传承得如此鲜活。
1937年的暗房里定格的不仅是暴行,更是一个民族面对灾难时的尊严,那些冒着生命危险保存真相的普通人或许没想到,几十年后会有人,为他们的故事在互联网上争得面红耳赤。
这场风波,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最可怕的还是组织者,但我们会用行动告诉他们,我们就是要铭记历史,即便有争议,我们依然会去电影院支持,甚至会二刷、三刷。
有人说镜头里没拍女性受辱是美化历史,却忘了导演刻意用空镜头表现暴行的艺术处理,这才是导演的聪明之处,如果真的拍出来了,可能那些组织会更有骂点。
更恶心的是某些所谓影评人,一边假装客观分析,一边偷偷夹带私货,把日军暴行轻描淡写说成战争常态。
王传君演完“汉奸翻译官”后抑郁了,高叶拍完婴儿被摔的戏份当场痛哭,这些反应恰恰证明电影的震撼力。
比起血肉横飞的画面,这种精神层面的冲击才更接近历史真相。
我们总说勿忘国耻,可当有人真把国耻端到你面前时,你敢直视吗?
信息来源
《锐评|“一部好电影炸出了一批洗地党”》——京报网
来源:月尘染星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