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8月底,有个日本战犯被问道:“石井部队的实验记录都销毁了没?”他低下头没吭声,现在那被掩埋的历史很快要通过电影《731》展现出来。
文|一只筷子
编辑|小茴香
1945年8月底,有个日本战犯被问道:“石井部队的实验记录都销毁了没?”他低下头没吭声,现在那被掩埋的历史很快要通过电影《731》展现出来。
中央电视台新闻和《人民日报》在8月3号一起发布,这部推迟了三次才上映的电影,会在9月18号——中国人永远记得的日子正式上映。
日本驻华大使馆迅速采取行动,向在华的日本民众发布了安全“最近尽量不要大声说日语,也尽量避免成群结队外出活动,特别是在观看抗日题材电影时,要特别留意周围人的情绪变化!”
这般反应,道出了一个简单道理——历史的实际情形确实戳中了某些人的神经
赵林山导演拍《731》的初衷是因为一次让人吃惊的采访经历,当他走访侵华日军石井四郎的墓地时,遇到一位日本亲属冷冷地说:“你们为什么总找我们阁下,挨打的人都忘记了,打人的人还需要记得吗”?
这句话有深深的刺痛感,让他决然决定和退学的儿子一起投身这部电影的创作,历经十多年才完成
电影《731》是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石井四郎带领的特殊部队,在哈尔滨郊外秘密建了个代号叫做“731”的细菌战研究基地。
这座戒备森严的“地狱工厂”内,3000多名中国人被当作“马路大”(实验用人体)进行活体解剖、冻伤实验、病毒感染试验等非人道酷刑。
史书里记载,731部队的试验方式让人很气愤,他们会强行将炭疽杆菌、霍乱弧菌等致命病原体注入活人体内,观察发病过程;将人暴露在零下40度的环境中,研究冻伤症状
乃至对孕妇搞活体解剖,去检测胎儿对病菌的抵抗力,那些“试验品”最后都被处死,尸体就在焚尸炉里烧成了灰。
1943年,日军在河南跟山东交界的鲁西地方搞大规模的细菌战,他们把堤坝给炸开,投放霍乱病菌,还有陶瓷细菌弹,就这么让瘟疫肆无忌惮的扩散开来。
据不完全统计,这场生物武器的攻击,涉及到了三省二十好几个县,覆盖的面积有1500平方公里,无数的中国老百姓就这么失去了性命。
令人痛心的是,《731》这部影片在国内上映的过程很不顺利,三次定档,三次撤档,更加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很多中国网民竟然以“画面血腥”,“影响中日关系”这类理由,多次对这部揭露历史真相的影片进行举报。
有人甚至在社交平台公开说:“天天都得举报,直到电影完全下架”,这种行为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为什么对自己民族的痛苦这么冷淡?
日本在战争罪责的态度上始终存在分歧,自1982年的“教科书事件”起日本的右翼势力多次企图对历史予以篡改,借此来减轻自身在侵略行径中该承担的责任。
对于731部队,更是采取“不承认也不否认”的模糊态度。2018年,日本政府拒绝承认731部队进行人体实验的铁证,仅以“历史问题应由历史学家研究”敷衍了事。
跟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49年的时候,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的法庭对12名731部队成员搞了公开审讯,还把他们的罪行仔仔细细给记录下来。
美国国家档案馆解密文件也证实,麦克阿瑟为获取细菌战研究数据,与石井四郎等战犯达成秘密交易,使他们逃脱了东京审判。
回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在沈阳柳条湖附近炸毁了一小段铁路,栽赃给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驻地,短短四个月内便侵占了整个东北三省。
在接下来的14年里,3000万东北百姓成了亡国奴,承受着殖民统治的痛苦,这一天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也是民族灾难的开始。
电影选择在9月18日这一特殊日期上映,意义非凡。每年的这个日子,全国各地都会在9时18分响起防空警报,提醒国人记住历史、时刻警惕,
央视新闻和人民日报一起表明态度:这可不只是一部电影,还是民族记忆的载体。
对比国际上的战争记忆保存方式,以色列设立了雅德瓦谢姆大屠杀纪念馆,馆中保存着600万犹太人遇害的详细记载。德国有差不多五百座纳粹集中营遗址纪念场馆,每年都有几百万的游客来参观
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每年接待的参访人数,仅仅是同等规模纪念馆的三分之一,这也就是说,大伙对这段历史的关注度得再往上提提。
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曾说:“不了解过去的人,无法理解现在,更无法把握未来”。《731》这部片子的意义就在于把人们沉睡的历史记忆给唤醒,让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真相冒出来
我们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和平,只有正视历史,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日本作家井上靖在《敦煌》里写过:“忘却是一种背叛,”对于731部队的罪行,我们没有忘却的权利。
那些在实验室里失去生命的同胞,那些在细菌战中痛苦死去的百姓,他们的名字或许已无法一一铭记,但他们的苦难不应被抹去。
电影《731》的上映是对逝者的告慰,也是对历史的尊重。面对这段历史,我们不需要躲避,而是要直面;不需要忘却,而是要牢记
当9月18日的警报再度呜呜响起,当《731》的画面在屏幕上呈现,要铭记——这可不只关乎过去,还和当下以及未来息息相关,时间一去不复返,但历史的教训要永远记着
来源:鸿毛有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