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迎来80周年。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伟大斗争,不仅镌刻着中华儿女同仇敌忾、血战到底的英雄史诗,更在光影长河中化作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为致敬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北京日报客户端特别推出“烽火记忆”专题,精选多部经典抗战
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迎来80周年。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伟大斗争,不仅镌刻着中华儿女同仇敌忾、血战到底的英雄史诗,更在光影长河中化作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为致敬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北京日报客户端特别推出“烽火记忆”专题,精选多部经典抗战题材影视剧,以数字技术修复的崭新面貌重现荧屏。其中,由京商传媒匠心修复的1965年经典影片《地道战》高清版重磅上线,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重回冀中平原的烽火岁月,感受“地下长城”中迸发的东方智慧与不屈斗志。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当这首刻进几代人DNA的旋律响起,黑白的影像瞬间将观众拉回那个“全民皆兵、寸土必争”的年代。作为中国抗战电影的里程碑之作,《地道战》自1965年上映以来,累计观影人次突破30亿,创下世界电影史的奇迹。影片以1942年冀中军民反“扫荡”斗争为背景,真实还原了高家庄民兵利用地道网络与日寇周旋的传奇故事。
导演任旭东以纪录片式的写实风格,将军事战术与艺术表达完美融合。影片中,从单口隐蔽洞到户户相连、村村相通的地道体系,从土枪土炮到“关门打狗”的游击战术,每一个细节都源自真实战例。而高传宝、林霞等角色塑造,更浓缩了千万普通农民向抗日英雄蜕变的集体群像。这部没有流量明星、没有特效加持的黑白电影,凭借对人民战争的深刻诠释,成为跨越时代的“国防教育教科书”。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许多经典老片因胶片老化、划痕遍布而逐渐淡出观众视野。为此,京商传媒启动“光影重生计划”,运用AI修复、超分辨率增强等前沿技术,对《地道战》原始胶片进行逐帧修复。修复后的影片分辨率提升至4K,褪色的画面重新焕发层次,模糊的细节变得清晰可辨——民兵脸上的硝烟痕迹、地道墙壁的夯土纹理、甚至日军钢盔的反光都纤毫毕现。
更令人惊叹的是,修复团队通过声场还原技术,让原片中“埋地雷”“挖地道”的声响更具空间感,配合重新编曲的交响乐版主题曲,营造出震撼的沉浸式观影体验。
当银幕上呈现“鬼子炸毁水井,村民从枯井突围”的经典桥段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军事谋略,更是扎根土地的生存智慧。正如影评人所言:“《地道战》展现的不仅是战斗场景,更是一部中国人民用双手和智慧书写的‘大地史诗’。”如今,河北冉庄、北京焦庄户等地仍保留着抗战地道遗址,它们与修复后的影片形成时空呼应,让历史记忆变得可触可感。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冀中军民以“一锹一镐”挖出地下长城;在技术封锁的当下,中国科技工作者以“自主创新”铸就大国重器。这种精神血脉的延续,在影片修复过程中亦得到体现:面对西方对老旧胶片修复技术的垄断,京商传媒团队攻克算法难题,实现国产化修复零的突破。修复《地道战》,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新时代‘地道战精神’的传承。
目前,该片以上北京日报客户端,即可免费观看4K修复版《地道战》。
80年斗转星移,硝烟散尽,但《地道战》中那盏高悬在地道口的油灯,依然照亮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来路。从黑白胶片到4K荧幕,变的只是载体,不变的是“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信仰。
来源:纪录片人陈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