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七夕档的爱情片海洋中,《负负得正》以一抹诡谲的蓝调脱颖而出。朱一龙饰演的黄振开顶着标志性的蓝发,在导演温仕培构建的镜像都市里,上演着关于存在主义危机的现代寓言。这部豆瓣评分6.7、累计票房7000万的作品,恰似其片名般充满矛盾张力——用荒诞解构现实,以诗意消
在七夕档的爱情片海洋中,《负负得正》以一抹诡谲的蓝调脱颖而出。朱一龙饰演的黄振开顶着标志性的蓝发,在导演温仕培构建的镜像都市里,上演着关于存在主义危机的现代寓言。这部豆瓣评分6.7、累计票房7000万的作品,恰似其片名般充满矛盾张力——用荒诞解构现实,以诗意消解虚无,在类型片的框架内完成了一次大胆的哲学冒险。
一、解构剧本:当外星人成为人生导演
影片开篇即抛出惊世骇俗的设定:黄振开坚信自己活在外星人拍摄的电影里。这个被《编辑部的故事》葛优台词点破的荒诞隐喻,将都市青年的生存焦虑推向存在主义层面。温仕培用分屏镜头将男女主角的“人生剧本”并置:黄振开的日常如定格动画般机械重复,李小乐的谎言则像即兴戏剧般随时崩塌。当外星人导演用胶片记录人类行为时,社畜的加班、相亲、发疯都成了被观测的标本,这种后现代解构恰似《黑镜》与《楚门的世界》的本土变奏。
朱一龙在路演时提及的“蓝发叛逃”成为关键意象。这个需要每天四小时染发的造型,不仅是角色对抗既定剧本的视觉符号,更隐喻着当代青年在系统规训下的微小反抗。当黄振开最终砸碎摄像机,用漫画分镜重构现实时,温仕培完成了对宿命论的温柔反叛——或许我们无法选择剧本,但可以改写叙事视角。
二、镜像人生:都市孤岛的相遇方程式
邱天饰演的李小乐是影片最耀眼的变量。这个用谎言编织安全网的女孩,与黄振开构成精妙的镜像关系:前者用频繁更名逃避创伤,后者用程序化生活掩盖恐惧。两人在出租屋的相遇,恰似《重庆森林》里金城武与王菲的都市寓言升级版——当李小乐蜷缩在窗台如同受惊的猫,黄振开在便利店的玻璃上反复描摹她的名字,这些充满日式物哀美学的画面,将都市孤独具象化为可触摸的实体。
导演刻意弱化传统爱情片的甜蜜叙事,转而用大量留白制造暧昧张力。两人在童年时空的互文式救赎,将心理创伤转化为情感联结的纽带。当黄振开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海边开起餐馆,李小乐成为化妆师,这种开放式结局恰似《爱在》三部曲的变奏——重要的不是结局,而是在相遇过程中获得的叙事勇气。
三、视听实验:在类型边缘的疯狂试探
温仕培延续了《热带往事》的迷幻美学,将胶片颗粒感与数字特效巧妙融合。外星人视角的鱼眼镜头、漫画分镜的突然切入、对经典电影的戏仿致敬(从卓别林到周星驰),构成后现代拼贴画般的视觉盛宴。这种风格化表达如同在商业片领域投下深水炸弹,引发观众两极评价:有人赞叹其形式创新,有人批评为“短视频时代的杂烩”。
孔大山的剪辑与冯宇超的摄影形成奇妙张力,将都市霓虹解构成超现实图景。当黄振开与外星人展开功夫对决,李小龙的经典配乐与赛博朋克特效碰撞出荒诞诗意。这种类型杂糅虽显刻意,却精准映射着Z世代的信息接收方式——在碎片化与混搭中寻找意义。
四、市场反响:文艺实验的票房困境
作为坏猴子“72变计划”的又一力作,《负负得正》的票房表现折射出艺术电影的商业化困境。7000万的体量在2024年暑期档仅属中等,却见证着观众审美的分化: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影片在一二线城市贡献率达65%,印证其“都市文艺青年定制片”的定位。朱一龙的票房号召力与影片的作者性表达形成微妙平衡,正如陈凯歌在首映礼所言:“当蓝发成为反抗符号,演员与角色已完成双向救赎。”
影片的争议本质是艺术表达与大众接受度的永恒博弈。当某些影评人批评其“形式大于内容”时,却不得不承认那些魔幻现实主义镜头确实击中了都市人的精神痛点。在这个连爱情都要算法匹配的时代,《负负得正》用最不正经的方式,讲述着最正经的生存追问——当人生剧本早已写就,我们该如何演好自己的角色?
站在中国电影类型创新的维度,《负负得正》或许不是完美的答案,却是一道刺破平庸的闪电。它提醒我们:在算法统治的时代,爱情与自由依然值得用最荒诞的方式去追寻。就像黄振开最终在海边开的那家餐馆,名字不重要,味道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终于不再是剧本里的设定。
来源:王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