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仕培:在类型废墟上重建电影美学的异数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4 05:45 4

摘要:在中国电影的版图中,温仕培如同一块拒绝被规训的陨石,用独特的创作轨迹划破既定轨道。这位1989年生于广东河源的导演,在哥伦比亚大学电影系淬炼出的作者基因,与宁浩“坏猴子72变计划”的工业体系碰撞出奇异的化学反应,使其成为当下最值得剖析的电影现象。

在中国电影的版图中,温仕培如同一块拒绝被规训的陨石,用独特的创作轨迹划破既定轨道。这位1989年生于广东河源的导演,在哥伦比亚大学电影系淬炼出的作者基因,与宁浩“坏猴子72变计划”的工业体系碰撞出奇异的化学反应,使其成为当下最值得剖析的电影现象。

一、解构与重建:电影美学的暴烈革新

温仕培的创作基因里镌刻着解构主义的锋芒。长片处女作《热带往事》以犯罪类型为壳,行艺术片之实,用潮湿的南方夏日包裹着存在主义危机。他像外科医生般精准剥离类型片叙事套路,让空调维修工的意外卷入不再服务于悬疑链条,而是成为窥视人性深渊的棱镜。这种对暴力美学的重构,在王学明(彭于晏饰)反复擦拭血迹的特写中达到巅峰——当汗珠顺着脊背滑落,犯罪现场的空调滴水声与蝉鸣交织,温仕培完成了对类型叙事的降维打击。

《负负得正》则将这种解构推向极致。当黄振开(朱一龙饰)顶着标志性蓝发在镜像都市游荡,温仕培用外星人导演、漫画分镜等超现实元素,将都市青年的生存焦虑转化为存在主义寓言。这种对现实的多维度解构,恰似其纽约大学求学期间受后现代主义思潮浸染的必然产物,让影片在豆瓣收获6.7分的争议评分,却也在影迷圈层引发“中国版《黑镜》”的狂欢。

二、视觉炼金术:在胶片颗粒中寻找诗意

温仕培的镜头是充满诗意的手术刀。在《热带往事》中,他用16毫米胶片捕捉广州夏日的颗粒感,让霓虹灯牌在雨幕中晕染成印象派画作。当梁妈(张艾嘉饰)的旗袍下摆掠过发霉的楼道,镜头突然切换为鱼眼变形,这种视觉暴力恰似角色心理的具象化投射。这种对影像质感的偏执,源自其早期短片《The Carpenter》的创作惯性——该片入围棕榈泉电影节时,评委曾惊叹于其“用视觉符号重构记忆宫殿”的才华。

《负负得正》则将这种视觉实验推向新的高度。外星人视角的鱼眼镜头、漫画分镜的突然切入、对经典电影的戏仿致敬,构成后现代拼贴画般的视觉盛宴。当黄振开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海边开起餐馆,李小乐成为化妆师,温仕培用超现实主义笔触完成对宿命论的温柔反叛——或许我们无法选择剧本,但可以改写叙事视角。

三、作者性与工业体系的角力

作为“坏猴子72变计划”重点培养的新人,温仕培的创作始终在作者性与工业体系间寻找平衡点。《热带往事》的创作笔记显示,他最初构思的三个故事中,这个犯罪题材是“最安全的选择”。宁浩的制片人曾透露:“我们给了他最大限度的创作自由,但也会提醒他注意类型片的基本语法。”这种工业护航,让《热带往事》既保持了作者电影的锐度,又收获了6800万票房的体面成绩。

《负负得正》的创作则更具实验性。当温仕培决定让外星人成为“人生导演”,市场部门曾担忧这个设定会劝退观众。但最终,影片在七夕档斩获7000万票房,证明其作者表达与商业诉求并非不可调和。这种平衡术,恰似其在路演时所言:“我不排斥商业元素,但要让它们服务于主题表达。”

四、争议与突围:在电影节的夹缝中生长

温仕培的创作始终伴随着两极评价。有人赞叹其“用最不正经的方式讲述最正经的生存追问”,也有人批评其“形式大于内容”。这种争议,在《负负得正》中达到顶点:当黄振开砸碎摄像机完成自我救赎,影评人分成两派激辩——这是对宿命论的勇敢反抗,还是精英主义的无病呻吟?

面对争议,温仕培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清醒。他在新浪潮论坛上表示:“真正的风格需要作品积累,我现在还在寻找自己的语法体系。”这种谦逊,与其在《负负得正》中展现的狂放形成奇妙张力。或许正如戴锦华教授所言:“温仕培们最珍贵的,不是他们拍出了什么,而是他们敢于拍出什么。”

站在中国电影类型创新的维度,温仕培或许不是完美的答案,却是一道刺破平庸的闪电。他提醒我们:在算法统治的时代,电影依然值得用最荒诞的方式去追寻真理。就像黄振开最终在海边开的那家餐馆,名字不重要,味道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终于不再是剧本里的设定。

来源:王锄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