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话的爱》上线,张艺兴主演,典型烂片,悬浮、借鉴与不采风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8 10:15 3

摘要:5月18日,电影《不说话的爱》已经可以在正版视频平台观看了。这部电影院线上映于4月3日,票房1.43亿,豆瓣评分7.0分。因为有张艺兴这样的青年流量明星主演,所以,这部电影的票房和评分,都有很大的粉丝加持。不谈明星,只谈作品本身的话,《不说话的爱》具备烂片的典

5月18日,电影《不说话的爱》已经可以在正版视频平台观看了。这部电影院线上映于4月3日,票房1.43亿,豆瓣评分7.0分。因为有张艺兴这样的青年流量明星主演,所以,这部电影的票房和评分,都有很大的粉丝加持。不谈明星,只谈作品本身的话,《不说话的爱》具备烂片的典型性,因此,它具备纠错分析价值。

先说咱们很多青年导演的急功近利。当下的院线电影市场,开始欢迎那些有写实风格的电影。因此,很多青年导演都要走这个路径了。然而,部分青年导演没有写实的能力,只能信奉拿来主义,只能借鉴与照搬。最终,一部写实题材的电影,被他们搞得七零八落,很是悬浮。这次的《不说话的爱》便是如此。

写实,成了导演给自己贴金的东西,但最终,他们又缺乏写实能力,也缺乏去认真采风的能力。反映到《不说话的爱》当中便是,悬浮、借鉴与不采风等等。最近这两年,很多导演都试图走写实路线,但最终都挨不住寂寞,都瞎胡搞了。沙漠导演,便是如此。这是值得警惕的事情。

说一下《不说话的爱》当中比较明显的悬浮两处。

第一处,聋哑父亲找了一个健康的女性假装自己的妻子,带着孩子去面试小学,试图被小学录取。在面试的过程当中,校方让孩子背诵古诗,孩子不愿意张口。这处桥段,对于青少年影迷而言,可能会看得很感兴趣,觉得起承转合都好。但是,对于真的有孩子的家长们而言,就看出了编剧和导演的虚伪与不采风来了。

这个孩子面试小学的事儿,在港片和国外的很多影视剧作品当中比较多见。而在咱们中国,这是发生概率非常低的——除非,这孩子上的是私立的、贵族的学校。不然,咱们的广大中小学,都是遵循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原则,没有面试这个环节,更不会因为孩子的父亲是聋哑人,就拒绝孩子入校。当教育局是吃素的吗?

而影片当中,孩子父亲那么穷,显然送孩子去的不是私立小学。即便是私立小学,敢因为孩子父亲是聋哑人就拒绝孩子入学,也是要被教育局处罚的。所以,这个想要煽情的桥段,其实就不是站在中国地面上写的。我感觉,大概率,这类桥段,就是编剧导演从国外“借鉴”来的。这才是顶危险的事情。咱们很多急功近利的导演,就剩下拿来主义了,就不知道实地采风。

第二处,男主角在庭审当中,自己背罪,实现反转,竟然是女二号良心发现,告知男主实情,指责男配用手语威胁男主等等。

这样的桥段,让该片的故事总攻阶段充满着反转和煽情。但是,这样的桥段,明显并不符合中国庭审的实情。这一处,一看也是编剧和导演从国外尤其是欧美法系里边抄袭来的。这类桥段,真的不能说是借鉴了,只能说是抄袭了。因为这类桥段,放在咱们中国的法庭上,根本性上不成立。

撞车骗保这事儿,属于刑事案件了。而这类案件,公安机关是需要提前调查,并且把所有证据链掌握清楚之后,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的。到了庭审公诉阶段,基本上都是证据确凿的了,不存在男主当庭背罪就可以的。这部戏的编剧和导演,已经懒惰到写庭审戏却连中国庭审的过程都不去了解的程度。

想要搞男主背罪这出煽情戏码,最应该搞的时间段是公安机关在抓捕之前,老板意识到要出事儿了,然后就威胁男主,让其背罪。到了庭审了,才搞这一处,不是老板啥,是编剧和导演啥,是他们投机取巧了。这就是典型的生活和创作常识缺失的表现。

此外,在该片的很多细节当中,都看出了沙漠导演对于写实驾驭能力的欠缺。编剧和导演给人的整体感觉便是,活在优渥的环节当中,却想要在普通人的写实内容当中占一些便宜,所以,就开启了臆想模式,拿来主义式的胡编乱造,最终造成了整部戏的严重悬浮,大量桥段的失真等等。

对于写实能力极差的电影,还能共情,不是什么有审美的表现,只能是粉丝应援心理在作祟了。所以,这类悬浮式的电影,反倒是最需要流量明星,越大腕儿的,越好。对于沙漠这样的青年导演而言,知道电影要写实,是好的,但是,自身缺乏写实能力,胡编乱造,就是很需要反思的了。(文/马庆云)

来源:马庆云的光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