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丨《不说话的爱》:爱是超越语言的介质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7 01:38 3

摘要:近期两部国产新片都聚焦了日常容易被忽视的聋哑人群体,一部是改档至5月17日正式上映的《独一无二》,翻拍自第9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健听女孩》;而另一部《不说话的爱》的票房则已经破亿。

馆馆

近期两部国产新片都聚焦了日常容易被忽视的聋哑人群体,一部是改档至5月17日正式上映的《独一无二》,翻拍自第9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健听女孩》;而另一部《不说话的爱》的票房则已经破亿。

要讨论电影《不说话的爱》,就不得不提及导演沙漠在2021年为综艺《开拍吧》拍摄的同名短片,因为不光剧本核心源于短片,所获投资也是当年拿下综艺冠军的奖励。同一导演时隔四年重新拍摄,故事从24分钟扩充到111分钟,对比其中的保留与变化,能更鲜明地看出创作者真正想表达的内核。

短片讲述了一对聋哑夫妻生下了一个健康听人女儿,并烦恼于如何让女儿愿意说话。其打动人心的点在于运用了多重对比,让每个角色的立场都饱含温情,交织出一个在命运的困苦中互相依偎的家。

妈妈是先天聋哑,爸爸是后天变聋,对于女儿明明健康却不愿说话的难题,二人态度不一:爸爸认为不能教女儿手语,认为学会了手语就更不想学说话了,无法融入听人社会;而妈妈却更在乎不会手语的话,女儿无法与家人交流和外界交流。这个点成为了他们教育理念的最大分歧。

影片中最催泪的点其实是女儿最终坦白了不说话的缘由。女儿发现聋人邻居红姐的儿子会说话,却总是一张口就让妈妈伤心。她懵懂地以为,一旦她变得像红姐儿子一样能说会道,妈妈就会像红姐一样陷入孤独。口不能言的母女尚且能用手语互相关心,伶牙俐齿的人反而和妈妈无话可说,可见语言不是交流最重要的介质,爱才是。

最后促使女儿开口的契机,是父亲被犯罪团伙利用而蒙冤。她急于替父澄清,正应了红姐对她说的,“我会说话爸妈也听不见”“但是世界可以听见我们了”。语言,也可以是一座帮助家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可以想见短片在当年备受好评的原因。它以一个幼童学语的简单事件为切口,拍的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困境。最终的落点是想让世界听见聋哑人的声音,对他们平等以待,有值得深思的现实余韵。选择女儿作为主视角,观众便和女儿一起站在了聋人与听人的交界线,看见那些曾被我们忽视的细小落差,感受身处其中的情感拉扯。

而电影将视角锚定在了聋人父亲小马身上,于是故事也得以掺入更高阶的难题。女儿木木依旧健康,还能充当父亲的小翻译;最大的挑战也不再是教她说话,而是变成要和听人前妻争夺抚养权。当年碍于没钱,离婚后前妻把孩子留给了小马。如今到了孩子要上学的年纪,前妻也赚到了第一桶金,跟着她总比跟着没钱没房工作无定的聋哑父亲强,于是前妻想要带走木木——教育理念的分歧升级成了抚育孩子的资格争夺战。

电影和短片各有一场精彩的夫妻争吵戏。论拍摄手法是短片更有新意,聋哑夫妻吵起架来也是打手语,情绪激烈无比,画面却寂静无声,突然“啪”地一声四周陷入黑暗,原来是一旁的女儿不愿父母吵架,以关灯代替“闭嘴”,这种别开生面的吵架与劝阻,可以快速让人进入聋哑人的生活。

但论话题深度,还是影版更胜一筹。谈及当年离婚原因,听人前妻的质问字字扎心,她因爱嫁给小马,半路出家自学手语,但寡言的丈夫还是跟她甚少交流,本以为生下女儿后家里总算有人陪她说说话,不料女儿也更爱打手语,她被屏蔽在父女之外,寂静的家一如她日渐冷却的心。

反观小马的驳斥,其实也有道理,他在外难以与他人交流,回家自然希望多和女儿亲近;而妻子还能和外人交际,他却只有一个女儿。二人争吵到最后,才蓦然发现:当爱意消磨殆尽,沟通这道门槛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样难以跨越。

电影二、三幕为了扩充剧本体量而营造戏剧冲突,加入了更多现实议题,但故事最后的落点没变。小马被迫顶罪,最后关头是女儿替他喊出了质疑,洗清了冤屈。长大后的木木当上了翻译,依然在为被冤枉的聋哑人奔走正名。

从短片红姐劝女儿开口说话:“让世界听见他们的声音”,到电影最后成年木木教大家辨别聋哑人,让大家多关注他们;从让弱势群体自己改变,到让世界为他们而改变,最终达成的目的没有改变,但更有可行性。当下人们总说“被看见”等同于被爱,那么对聋哑人来说,“被听见”或许也就等同于被尊重和善待。

电影里每个人都有口不从心的时刻,妈妈为抢回木木夸大其词,小马为保护女儿替人顶罪,木木怕父亲为自己付出太多选择跟妈妈离开……最终这些谎言都被爱破解。就像小马送给木木的鲸鱼口哨,同频的鲸鱼才能听见对方发出的声音,爱你的人才能突破谎言的迷雾,看清被层层包裹的真心。聋哑人与听人的交流屏障不在声音,而在是否愿意放下偏见,认真倾听对方的真心。

来源:河鸣经典片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