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乌尔善站在华表奖的领奖台上,手握《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优秀故事片的奖杯时,这位以视觉奇观著称的导演已经悄然将目光投向了更辽阔的海洋。据透露,乌尔善新作《郑和下西洋》面临着全新创作挑战,这是是一次航海冒险类型拓新,也是一次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深入学习研究
当乌尔善站在华表奖的领奖台上,手握《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优秀故事片的奖杯时,这位以视觉奇观著称的导演已经悄然将目光投向了更辽阔的海洋。据透露,乌尔善新作《郑和下西洋》面临着全新创作挑战,这是是一次航海冒险类型拓新,也是一次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深入学习研究。作为电影创作者,需要将真实历史与海洋冒险拉近当代观众,进行电影语言的创造和转化。从《封神三部曲》的神话宇宙到《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航海,乌尔善正在完成一次从神话想象到航海冒险的艺术跨越。
从封神到郑和:乌尔善再创航海冒险新类型
日前,导演乌尔善在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2025年全国电影工作会接受媒体采访,谈起新片《郑和下西洋》航海冒险题材面临的类型创作挑战时谈到:
“航海本身对任何创作者和观众来说都很陌生,因为我们现实生活里面比较难以接触到这个领域。而且拍一个600年前的一个航海的故事,需要补充非常多的背景知识。
另外就是要把真实历史如何把它变成类型电影,既要符合历史,来自于真实的航海和历史中间的素材,同时又要解决它电影化所面对的如何解决娱乐性,如何吸引观众去看这个故事,让大家觉得跟自己相关,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创作和转化的过程。”
沉睡的中国远洋航海记忆:郑和叙事的当代空白
神话史诗《封神三部曲》的成功为乌尔善及团队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这部改编自中国经典神话的作品,以惊人的视觉想象力和现代化的叙事手法,重新激活了沉睡在国民记忆深处的文化基因。影片中那些恢弘震撼的神话场景、融合中国巅峰时期美学元素的视觉风格,以及对传统故事的现代表达、引人共情的情感价值观,都展现了乌尔善处理宏大题材的创作能力。航海冒险影片《郑和下西洋》的创作中,需要面对的挑战却截然不同——神话允许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改编自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则需要平衡真实历史与娱乐属性。
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在当代中国集体记忆中处于一种奇特的位置:它既是被广泛知晓的历史知识,也是学者众说纷纭的模糊记载;既是民族自豪感的来源,又是被世界航海史所边缘化的历史片段。六百年前,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七下西洋,远达东非,这一壮举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早了近一个世纪。然而在主流历史叙事中,郑和的航海常被视为没有后续影响的"孤立事件",以“劳民伤财”为由被有意无意地淡化。
从已经透露的信息来看,《郑和下西洋》的看点首先在于其可能呈现的视觉奇观。明代宝船的复原将是影片最大的视觉挑战之一。据史料记载,郑和的旗舰"宝船"长约140米,宽约57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制帆船。影片将如何呈现明代造船技术,重现600年前的海上奇观,将是影片的一大悬念。此外,航海过程中出现的15世纪明代盛世风貌、异域风土人情、海洋幻想场景,都将为影片提供丰富的视觉呈现空间。神话史诗《封神三部曲》中展现的东方美学与数字技术的融合经验,将被运用到对15世纪海洋世界的想象重构,给观众呈现气势恢宏的大明航海时代。
超越电影的使命:文化记忆的银幕唤醒
从神话史诗《封神三部曲》到航海冒险《郑和下西洋》,乌尔善的创作轨迹显示了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现代电影语言转译能力。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日益显著的今天,如何讲述自己的历史,如何构建文化认同,成为中国电影、中国故事扬帆出海面临的课题。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新时代的中国电影越来越受到海外观众的认可,也是当代电影创作者肩上的使命之一。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海外上映就曾引起海外观众的高度好评,在法国140家影院放映近500场;《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同步上映,5月16日还将登录肯尼亚院线。2025年智利“中国·上海电影周”活动中展映《封神第一部》也获得当地观众认可。电影中的中国故事,正展现出日益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电影正在成为世界观众打开中国的一扇门。
当《郑和下西洋》这艘电影宝船最终驶向全球视野时,观众在大银幕上不仅看到一部关于海洋冒险的视觉盛宴,更能见证中国海洋文明巅峰的全景化呈现。关于海洋的探索、开放与文明对话的历史回声,或许能在今天激起新的文化浪潮。
来源:幸福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