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虚拟现实成为电影新类型,人工智能成为编剧的辅助工具,短视频传播在电影宣发中发挥重要作用……科技的迅猛发展渗入电影创作、宣传、放映的各个环节,令整个产业充满机遇与挑战。在这个巨大变革的时代中,电影产业如何直面受众变化与技术快速迭代?以电影首映式为代表的传统宣发方
天津日报记者 张钢
虚拟现实成为电影新类型,人工智能成为编剧的辅助工具,短视频传播在电影宣发中发挥重要作用……科技的迅猛发展渗入电影创作、宣传、放映的各个环节,令整个产业充满机遇与挑战。在这个巨大变革的时代中,电影产业如何直面受众变化与技术快速迭代?以电影首映式为代表的传统宣发方式是否可以打破?票房成功案例被跟风模仿是否有益?多位资深电影人对此进行探讨,为电影市场注入活力,重燃观众热情。
媒体舆论的影响力正在弱化
演员的阵容、十足的话题性以及具有创意的宣传,一直是观影的重要驱动因素。其中,舆论的热度历来占有重要地位。以2019年国庆档为例,《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等多部主旋律电影引爆舆论,掀起观影热潮。《我和我的祖国》在各大网络的热度均名列同档期第一,单是微博话题的阅读量就超29.3亿次,观影期待值一路高涨;《中国机长》话题流量也相当可观,相关热搜已超62次;“人人都是攀登者”的话题征集活动上线15分钟内阅读量突破50万。最终,三部影片累计票房近72亿元,舆论热度的观影驱动作用可见一斑。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媒体舆论的影响力正在弱化,自媒体的口碑与“熟人安利”的影响力却在增大。在灯塔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观影阻碍调研报告》显示,消极口碑是观影的第一阻碍,占比40%。刚刚过去的五一档影片票房趋冷现象,也为这一转变提供了注脚,“等待口碑验证”成为观众决定观影与否和选择影片的重要因素。
自媒体的影评分为两种,一种是没有利益驱动,主动推荐、分享,希望自己喜欢的东西被更多人看到的“自来水”,另一种则是带有恶意,充满不良情绪,甚至不看电影就打差评的“黑水军”。对此现象,制片人张文伯表示:“目前的电影宣发中新添了一项‘口碑预算’,用以对冲‘黑水军’的恶意评价,一个恶评需要用十个好评去对冲,投入成本巨大。我们的作品有问题,会接受大众的批评,但‘黑水军’的做法是先去诋毁作品,再向宣发部门示好,索要费用,形成行业中的灰产,必须自上而下进行治理。”
电影首映式是否有必要存在
电影首映式一直是电影宣发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随着各种宣传媒介的兴起,很多电影人开始质疑这一费时、费力的传统宣传方式。对此,多位影评人表示已经有了“首映礼焦虑症”,不再出席类似活动。影评人周黎明表示:“影评人被邀请去首映式,相当于参加一场婚礼,你若在婚礼上说新娘不够漂亮,那不能证明你很勇敢,敢说真话,只能说明你没有礼貌。影评是分场合的,首映礼不是发表影评的场合,只能礼貌性送上祝福,难以为观众带来增量信息。”制片人谭飞表示:“作为一种传统的传播方式,如今首映式的传播率和转化率都很低,嘉宾的一致点赞并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从提高效率角度看,首映式没有存在的必要,不如利用短视频营销,通过算法去找到适合作品的观众,通过片花展示等信息,带给观众一个合理预期。”
票房成功案例被跟风模仿
缺乏创新精神,跟风模仿票房成功案例,已成为影响电影内容创作的重要因素。导演张冀表示:“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可以借鉴,但绝不能模仿与复制,这既会引起观众的反感,也对创作者带来极大伤害。一部作品成功后,投资方马上会找到编剧、导演,要求多拍同类题材的作品。在我看来,这会削弱电影人的创造力。《战狼》《哪吒》系列以及《你好,李焕英》等爆款电影,都跟创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对故事的理解紧密相连,单纯模仿无法到达原作的高度。此外,当下观众欣赏口味变化太快,观众可能通过各种短视频、短剧看到新鲜的内容,电影作品还要去‘抄作业’怎么行?观众永远追求新颖,无论是玩游戏还是看内容,他们都想要新的东西,所以对创作者来讲,创新是唯一的出路。”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