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年前中国电影这一“变”,才让银幕有了烟火气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3 15:49 3

摘要:当银幕从“神仙剑侠”的奇幻世界,转向“码头苦力”的真实生活,中国电影才算真正接上了人间的烟火气。这场转变,不仅让《渔光曲》等影片登上国际舞台,更给中国电影打下了现实主义的深刻烙印。

现在看电影,大家要么沉迷科幻片的脑洞大开,要么陶醉于古装片的唯美画面。但很少有人知道,89年前的中国电影,经历了一次堪称“脱胎换骨”的转变。

当银幕从“神仙剑侠”的奇幻世界,转向“码头苦力”的真实生活,中国电影才算真正接上了人间的烟火气。这场转变,不仅让《渔光曲》等影片登上国际舞台,更给中国电影打下了现实主义的深刻烙印。

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中国电影银幕几乎被“侠义”“剑仙”“才子佳人”垄断。要么是飞檐走壁、行侠仗义的大侠,要么是豪门深院里的恩怨情仇,满满的“空中楼阁”式剧情,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几乎没啥关系。

但随着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越来越严重,一批左翼电影人坐不住了。他们觉得,电影不能再沉迷于虚幻的故事,得把镜头对准真实的生活,让普通老百姓在银幕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夏衍、田汉等左翼作家率先行动起来。他们走进工厂、农村,和工人、农民聊天,把他们的苦难和抗争写成剧本。

1933年,夏衍编剧的《狂流》上映,这部以1931年长江水灾为背景的影片,第一次让“赤足粗膊”的农民成了故事的主角。他们不再是背景里的模糊身影,而是直面洪水肆虐和豪绅压迫的鲜活个体。

紧接着,《都会的早晨》《渔光曲》等影片相继问世,码头苦力、渔民、纺织女工等底层人物纷纷登上银幕,他们的饥饿、寒冷、挣扎和反抗,第一次如此真实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这种转变就像一声春雷,惊醒了整个电影界——原来电影还能这么拍,原来普通人的生活也能成为银幕上的主角。

在这场电影转变浪潮中,明星、联华、天一三大电影公司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左翼电影人则成了引领他们转型的核心力量。

明星公司有夏衍、郑正秋等大咖坐镇。夏衍带来了《狂流》《春蚕》等充满阶级意识的剧本,把镜头对准农村的剥削与抗争,让观众看到农民在苦难中的挣扎与觉醒;

郑正秋则用《姊妹花》这样的通俗社会片,通过一对孪生姐妹因不同命运走向的对比,暗讽社会的不公。这些影片既保留了明星公司擅长的通俗风格,又注入了现实批判精神,好看又有深度,自然受到观众欢迎。

联华公司则走出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一边有田汉、孙瑜等创作《三个摩登女性》《大路》等影片,展现工人阶级的觉醒和抗日救亡的热情,充满了青春朝气和爱国情怀;

另一边有费穆等导演,用《城市之夜》《人生》等作品,细腻刻画城市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风格沉稳厚重,让人看了心生感慨。联华的影片就像一面多棱镜,既折射出时代的动荡不安,也映照着人性的善良与坚韧。

天一公司原本更偏向旧道德题材,但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也开始转型。他们拍摄的《战地二孤女》《挣扎》等影片,虽然保留了一些旧有的通俗元素,但抗日救亡的主题和对底层人民的关注,让作品有了新的内涵,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道德说教。

这场转变不仅仅是题材的改变,更是电影美学的一次革新。以前的电影讲究“唯美”“浪漫”,追求华丽的镜头和离奇的情节,而现在则提倡“现实主义”,要求影片真实反映社会现实,传递进步思想。

在叙事风格上,不再追求那些花里胡哨的技巧,而是用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讲述普通人的故事。

《渔光曲》没有大牌明星加持,却通过渔民姐弟的悲惨遭遇,深刻折射出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民生疾苦,让观众感同身受;《神女》聚焦一个街头母亲的双重身份,一边是为生活所迫的无奈,一边是母爱的坚韧伟大,镜头冷静而有力,直击人心。

在价值观上,电影不再局限于个人的小情小绪,而是开始关注民族命运和社会进步。《共赴国难》《中国海的怒潮》等影片,直接呼吁团结起来抗日救亡,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亡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种“接地气”的新美学,让电影不再只是茶余饭后的娱乐,而是成为唤醒民众、记录时代的重要工具。

任何变革都不会一帆风顺,电影的这次转变也面临着不少争议和阻力。有人觉得电影就应该是娱乐大众的,拍这些“苦哈哈”的现实题材没人愿意看;还有人担心过于直白的社会批判会触怒当局,给自己带来麻烦。

事实上,左翼电影人确实遭遇了不少困难,甚至发生了特务捣毁艺华公司的恶性事件,试图阻止这种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

但市场和观众的反应证明,现实主义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渔光曲》在上海连映84天,创下了当时的票房纪录;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更是让中国电影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这说明,只要故事真实、情感真挚,观众就愿意买单,就会被打动。

89年前的这场电影转变,就像一场及时雨,让中国电影摆脱了虚幻的“空想”,真正扎根于社会现实的土壤。它为后来的中国电影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础,让电影成为反映时代、影响时代的重要力量。

如今,当我们回看《渔光曲》《神女》等经典影片,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这,就是中国电影最珍贵的底色

从“神仙打架”到聚焦老百姓,中国电影这一步走得艰难却坚定。它告诉我们,好的电影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只有扎根现实、关注民生,才能打动观众,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30年代的电影人用勇气和智慧完成了这场蜕变,也给今天的电影人留下了宝贵的启示:电影,终究是人的故事,只有充满烟火气,才能充满生命力。

来源:虞非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