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90年代末,东北的工业城市。满大街都是破烂不堪的工厂,以及毫无激情的工人。一个脸上写满了厌世的男人,吊儿郎当地叼着烟,他叫陈桂林,是一名下岗工人,也是一名父亲。
文 | 余不同 来源:娱有理(yuyouli818)
上世纪90年代末,东北的工业城市。满大街都是破烂不堪的工厂,以及毫无激情的工人。一个脸上写满了厌世的男人,吊儿郎当地叼着烟,他叫陈桂林,是一名下岗工人,也是一名父亲。他正和一位穿着时尚,烫着波浪头的女人交谈,那是他的老婆,两人站在一起显的格格不入。像是生活两个世界里的人...
陈桂林说:离婚就是离婚,别扯那些没用的。我同意! 俩人谁也不耽搁谁,几句话就把婚给离了。 在外人看来,他俩谁都没错,陈桂林没钱不上进,老婆跟着他也受罪,就跟了个卖假药的老板走了,陈桂林自个私下也有个情人。
陈桂林说她痴心妄想,除了女儿你啥都可以带走。 就这样,俩人陷入了胶着,谁也不愿意松口。 陈桂林下岗后,靠着此前的一些音乐底子,组了个西洋乐版的婚丧乐队,带着这群“四不像”的团队,走穴串场,靠着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生活。
小元的梦想也就是想拥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
于是,这钢琴成了陈桂林和前妻争夺孩子抚养权的唯一底牌。 父亲说他,再干上两辈子也买不起这钢琴,就死了这条心吧。可他却夸下海口说要给女儿买最好的钢琴,还要是进口的。
陈桂林胡混了几十年也攒下不少狐朋狗友,于是为了买钢琴,他东一家,西一家的四处找人借钱。可是在那个全民下岗潮,人人没工作的年代,听到借钱两个字眼,比借命还令人打颤,谁也不想领这个人情。
淑娴说:还有谁能借你钱呀,咋想不明白呢。便把钱塞他兜里了。 陈桂林气的咒骂那群朋友:一群白眼狼。 办法总比困难多,陈桂林心想,既然大家不愿出钱,出力气总行吧。于是陈桂林脑门一热,决定造钢琴。 便临时组建了个工程小组,里面有淘钢的老板,退休的工程师,旧时的工友,小气的赌徒,宰猪匠,二姐夫......
敢想就敢干,他们不相信工人的双手连高楼大厦、跨江大桥、飞机火车都能造出来,一个会发声铁疙瘩造不出来? 所有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放了几盘大红鞭炮,就在一个破败钢厂的车间里大刀阔斧的干了起来。
陈桂林说:那钢琴是什么东西,那就是个会发声的机器,我们有困难要上,没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
孩子终究没保住,城市最具代表性的烟囱也被炸了,孩子跟着前妻走了,这座城市也即将发生变迁……
厚重的像这部电影的名字一样:《钢的琴》
有观众说:我到电影院看着海报上的那张苦瓜脸,就没兴趣去看。
你可以把这部电影看作是讲述理想与现实,你也可以认为这是一群小人物的最后倔强。 但无可否认的是,理想最终败给了现实,生活最终磨平了倔强。
就像那台钢铁造的琴,外表看起来坚不可摧,却连半个音符都弹不出来...
电影的拍摄也十分坎坷,导演张猛拉着一大帮子制作团队,半哄半骗地开始拍摄,才拍了两周,剧组里的经费就只剩下47块钱。 后来秦海璐实在看不下去了,便自掏腰包帮助剧组度过危机,才让这部好电影没有死掉。这段真实故事的处境,就像电影中陈桂林为买钢琴四处借钱时的窘迫。
再后来电影终于拍摄完,临近上映,制片人又觉得电影名字不够商业化,没有卖点。决定:改名字。 通过网络征集了各种五花八门的名字:《钢琴总动员》、《变形金刚琴》(因恰逢《变形金刚3》上映)、《郭德·钢的琴》等等。 这些观众无意的戏谑下,如同生活在捉弄陈桂林一样,不留情面.....最后在导演张猛的固执坚持下,《钢的琴》这个有点笨拙又极具生活色彩的名字保了下来。 张猛说:自己就像片中陈桂林一样。
尽管电影的命运坎坷,但叙述方式却没有丝毫的沉重,剔除了廉价的煽情,充满了轻快、幽默。
俄罗斯式的音乐风情,卓别林式的人物模式,赋予生活的高级笑料,都能让这部展露现实的电影,饱含理想。
我是个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没见识过那个全面鼓励“谁下岗,谁光荣”的九十年代。但隔着读物似乎能够望到那个仿徨不安的工业年代。
数以万计的工人,做梦都没想过,在手里攥的严严实实的铁饭碗,会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给弄丢了。
陈桂林与《钢的琴》一样都没赶上好时代,他们都输了,但都没向命运低过头,用自己的倔强在守护着这份理想。 毋庸置疑,这部电影戏里戏外都被现实狠狠的扇了一巴掌,那年卖肉的《孤岛惊魂》拿下8900万票房,卖傻的《财神客栈》收获了一亿票房。 哦,对了! 那年被扇耳光的还有后来被无数人封为神作的:《Holle!树先生》。
是那一年最好的国产电影。 但看到一名网友的评论:我看的时候只有2个人,后来又有人陆陆续续进来,大约有7,8个人,当时已经觉得很少了,后来才知道,我那场人次算多的! 才明白分数再高也难以弥补对这部好电影造成的伤害……
好书推荐
6-12岁,正是孩子心理成长的关键期,频繁“变脸”的背后,其实是孩子心理的养成期,也是一次对家长的考验!
相反,如果从小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那么孩子以后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不会被轻易打败。
推荐这套《小学生心理学漫画》,就是告诉孩子,从小心理健康,成长越挫越强!
来源: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