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哪吒之魔童降世》到《哪吒之魔童闹海》,“吒儿”创造了多项影史纪录。作为一部现象级的重工业电影,《哪吒》的故事原型来自我国民间神话,在传统美学精神的基础上,重塑新时代下的神话IP。这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一次成功转化,亦是电影工业美学的一次表征与实践。
工业与美学、艺术与商业...
这些矛盾使电影创作往往落入
商业庸俗与阳春白雪两个极端
而今年年初
一部《哪吒之魔童闹海》却以
158亿票房的亮眼成绩回答了
"技术巨制如何承载东方美学"的叩问
诸如《流浪地球》《哪吒》等重工业电影
如何在工业生产与美学价值之间建构平衡?
2024年,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
陈旭光撰写的
《电影工业美学研究》
获教育部第九届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一等奖
书中,他用一种本土性、延展性的视角
观照、回答着中国电影的这一时代之问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到《哪吒之魔童闹海》,“吒儿”创造了多项影史纪录。作为一部现象级的重工业电影,《哪吒》的故事原型来自我国民间神话,在传统美学精神的基础上,重塑新时代下的神话IP。这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一次成功转化,亦是电影工业美学的一次表征与实践。
何谓“电影工业美学”?在现象级电影横空出世的背后,其工业生产与美学价值之间的平衡是如何建构的?在《电影工业美学研究》中,陈旭光正用一种本土性、延展性的视角和理论创新回答这一现实命题。
01 拨云见日:回应现实关切的理论创新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工业化”成为其显著特色。诸如《流浪地球》和《哪吒》系列、《封神三部曲》等工业电影以耳目一新的形式惊起我国电影市场的千层浪,有力而稳步地推进电影产业的更迭发展。但与此同时,众多电影在工业化生产与剧作、人物等美学蕴含之间产生割裂,拘泥于二元对立的框架中,电影行业因而处于发展与隐忧之间的矛盾境域。
面对现象级电影的涌现与行业整体发展的参差,以及现阶段中国电影产业机遇与困境并存的局面,建构起根植于中国本土电影产业、融合“工业化”与“美学性”、具有引领和创新意义的理论体系在当下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对电影生产现实的深刻关注,2017年,陈旭光在提交第26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的论文《中国导演新力量与电影工业美学原则的崛起》中,首次正式提出“电影工业美学原则”这一理论术语,并结合新力量青年导演的创作进行初步阐释。此后,陈旭光在系列论文、对话中对电影工业美学的内涵、外延等作出系统性的阐发。
《电影工业美学研究》即为这一系列研究成果的集成之作,陈旭光在书中系统地提出并建构了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学术话语体系,从多重角度进行全面梳理,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将万千气象熔于一炉,提供纵览该理论的远景、近景、特写等诸多视域。
02 理论创新:植根本土、多元融合
从植根土壤与所指内涵来说,电影工业美学理论就是在新时代中国电影的现实背景下,适应行业发展新趋势,对电影本体问题“何为”“为何”“如何”的再思考。
其主要思想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
1. 承认电影的本体与功能是复杂多元的,主张以宽容、包容、多元的心态进行务实的“接地气”的电影生产;
2. 主张电影生产者弱化感性、私人、自我的体验,代之理性、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方式,服膺于“制片人中心制”并兼顾创作艺术追求;
3. 主张电影工业生产特性和艺术审美特性的对立统一,它并非小众精英化的美学文化,而是大众化、“平均的”常人之美;
4. 包括商业、媒介文化背景下的电影产业观念、类型电影实践、“体制内作者”“剧本医生制”等新力量导演所践行的原则;
5. 根源是中国本土,是总结于中国新力量导演的创作实践的一种批评理论。
电影工业美学希冀调和电影工业与电影美学之间的张力,旨在对“电影是什么”的“元”问题和“本体”概念连续发问,并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出理论层面的顶层设计,体现了电影学人面对喧嚣的电影发生机制和隐蔽的电影历史秩序所展现出的一种理论品格。
——向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新时代的电影工业美学之于重工业电影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引导价值,既要秉持工匠精神和创意理念,以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业流程达成“类型”与“作者”的有机统一,也要在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滋养下汲取灵感,用精良的制作技术讲好中国故事,在捕捉“真、善、美”的同时生动诠释具象化的“中国梦”。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研究员)
“电影工业美学”概念已引起国内学界、业界的广泛关注。这一理论主张的提出有其必然性,学理与现实的双重必然性,技术美学是其理论依据,它意味着只有紧扣影视技术、工业化管理的生产体系产生出的美学想象、发展态势与社会功能,才具有自己的学术价值。
——陈林侠(中山大学教授)
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提出,成为回应新时代电影实践、建设“中国电影学派”的重要理论举措,也是40年来中国电影界对“电影是什么”这一本体问题的重新思考。“电影工业美学”从“功能本体论”层面出发所论较多,进一步祛魅“艺术电影”及“电影作者”,为“商业电影”及电影的工业性/商业性正名。
——杨世真(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电影工业美学是尊重受众的美学,强调功能的美学,是对电影工业的升格。电影工业美学是对电影工业在美学意义上的一种品质提升,是对电影工业的一种超出,体现对艺术生产的一种敬意和情怀。它既是平均的,同时也是鼓励天才的。
——徐洲赤(浙江传媒学院教授)
构建电影工业美学,实质上是通过工业化的手段来为电影构建起一种被观众所接受的美学目标,这种目标涵盖艺术层面和技术层面。
——赵卫防(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部分书评展示
无根不成木,无源不成流。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提出基于多元深厚的理论资源。大卫·波德维尔的“中层理论”、大众文化理论、技术美学、工业美学等都是陈旭光用以构筑理论根基的重要源流。
多维理论的交织融合,塑造了电影工业美学理论重务实、反“无根的游谈”、致力于打造“常人之美”等特点,并强调在工业化生产中贯彻形式美、功能美、协同美的原则。
03 在二元对立中寻求平衡
工业与美学、体制与作者、艺术与商业……电影工业美学理论中蕴含着一组组看似对立的构成元素,但实际上,它们彼此之间并非水火不容。理论的精神与原则都是基于这些“二元对立”的思考面对。
在陈旭光看来,工业与美学自电影诞生就处于矛盾当中,电影生产或是过度强调商业利益,或是单纯重视艺术价值,以致落入商业庸俗与阳春白雪两个极端中。
而电影工业美学在尊重艺术性的前提下,追求“理性原则”。既适应电影生产的“工业性”要求,运用理性、协同、规范的工作模式,又呈现出艺术的乐舞、动人之美,彰显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核。以此为基准,也许能够达到技术与美学价值平衡、融合的状态。
回顾既往,电影工业美学理论在探索与争鸣中不断发展。但同时,在一个电影生产百花齐放、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其尚未臻于完善。
立足当下,在学术争鸣与生产实践的双向推动下,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话语正在、也一直在“接着讲”。
04 陈旭光:生命需要不断扩容,理论也是
“我是从中国当代新诗研究进入电影研究的。诗歌界谢冕、孙绍振、徐敬亚三位先生的三个‘崛起论’对我们这一代即上世纪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之砥砺和浸润是非常深的。发现新美学,并大胆为这些处于边缘的青年文化张目、呼喊,这种精神的绵延无疑也是五四精神、北大精神、八十年代精神的具身。”
九十年代初期,陈旭光在北大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是现当代文学,尤其着力于当代先锋诗歌、朦胧诗、后朦胧诗等诗歌研究。求学期间,陈旭光曾担任诗歌理论刊物《诗探索》编辑,与谢冕、孙玉石、吴思敬等诗评大家一同工作。
当时正值西方理论大量涌入之际,中西方文学理论的碰撞、融合;与学术大家的交流共事;多元、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凝结在陈旭光对求学时光的回忆中,“我们那时上大学的感觉,就像是《巨人传》中高康大、庞大固埃们,一个劲地吃啊喝啊,拼命汲取知识营养,还是怎么都吃不饱,总是饥肠辘辘的。”
中西融合的学术背景下,陈旭光逐渐培养起了“大文化”视野,从中文系求学到艺术学院任教,始终贯彻如一。
选择将影视艺术作为研究旨趣,是陈旭光综合多方考量的决定。“不通一艺莫谈艺”,在坚持“大文化”理论视野的基础上,陈旭光基于自己诗歌、小说研究的学术基础,最终选择转向电影研究这一路径。
“在求学时,我就非常关注前沿的文学现象,倾心于实验诗、先锋小说等,我的研究更致力于前沿性,‘向前看’,但是我也认为未来与历史并不断裂。经典与中外理论为当下以及未来的内容建立基础、提供依据,我想把两者贯通一体。”也许与做文学、诗歌评论的研究经历有关,陈旭光早期做学问时有种快意潇洒的飒爽之感。但随着电影研究的不断深入,他逐渐形成了一种务实的研究理念:面对具有大众文化属性和技术、工业、商业等定位的电影,其大众性和产业性必须正视,而这就要求用一种全面、务实、平衡的研究姿态来加以认知。从研究方法上来说,就是从相对超越性的、宏大的文化研究,转为较为求实的研究。
而这种务实的研究立场,为陈旭光“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建构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近年涌现出的新力量导演身上,陈旭光发现了某种新美学与新的美学原则。与第四代导演青春流逝的感伤、喟叹、诗意抒情;第五代导演文化启蒙的姿态、寻根反思的意向;第六代导演在工业、艺术之间彷徨的惶惑不同,新力量导演弱化了“作者性”“风格化”“主体性”,用更为客观、中性的姿态进行电影生产,用独特方式处理市场与个人之间、工业与艺术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
陈旭光试图概括从“第六代”到“新力量”的美学变化。即一种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这也是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雏形。
△陈旭光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主持“光影未来”单元
在电影工业美学理论之余,陈旭光在近年还提出了诸如“想象力消费”理论、寓言式意识形态批评、“影游融合”“动游融合”“游生代”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理论创新。近期,由陈旭光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影视剧与游戏融合发展及审美趋势研究”在结项获优秀并得到国家出版基金支持后,五卷本百余万字的“影游融合研究”丛书已经出版。在广泛多元的学术探索中,陈旭光认为他一直“在丰富喧嚣的影视现象中寻找内在的脉络和秩序,绘制当代文化地形图”。
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与媒介革新,陈旭光笔耕不辍,坚持走在学术探索的前沿阵地,“知识结构不能僵化,单一理论难以放诸四海而皆准,尤其在数字时代……理论也需要扩容”。
△陈旭光教授与学生们在一起
“我们的创院院长叶朗先生有一个小册子,叫《欲罢不能》……我现在的感受也与叶朗先生当年的体验很像。做学术、写文章,我并不觉得累觉得苦,而是觉得不吐不快……齐白石老了还可以‘衰年变法’,杜甫还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很多方面我依旧希望尽量表达出来,这就是‘欲罢不能’。”谈及与自己相伴成长近三十年的艺术学院,“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很欣慰也很感慨”。从中文系现当代文学博士毕业,陈旭光在新成立的艺术学系留任,他见证了学院从1997年建系,到2006年建院,师资力量渐渐雄厚,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与声誉不断发展的一路图景。
△陈旭光在办公室中
数十载扎根学术研究,在这方堆满书籍的空间中,陈旭光仍伏案思索着,观照、回答着电影生产的发展浪潮与时代命题。从自己厚积的学术思想与领域见解出发,为中国特色电影产业的理论发展描摹出可行的路径。
人物简介
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
主要致力于艺术理论、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化、产业或工业的研究。著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艺术的意蕴》《影像当代中国》《华语电影大片研究》《中国艺术批评通史·现代卷》《当代中国电影创意研究》《新世纪华语电影研究》《艺术的本体与维度》《世界电影史》(译)《新世纪中国电影史(2000—2022)等。主编“北大学人电影研究自选文丛”、《在北大发声:“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实录》《新世纪 新美学 新转向——“电影工业美学”争鸣集》《电影“想象力消费”理论争鸣集》《中国电影电视剧年度蓝皮书》(2018年以来)、义务教育初中教材《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主持国家社科及省部级项目“中国电影创意研究”“中国电影大片研究”“中国电影质量提升与新力量导演研究”“互联网时代电影批评研究”“电影工业美学研究”“中国电影走出去战略研究”及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影视剧与游戏融合发展及审美趋势研究”,重点课题“人工智能时代电影理论创新与发展研究”等。获国家教育部、中国文联、广电总局、北京市等科研教学奖十余次。
△中国影视年度蓝皮书系列
△“影游融合研究”丛书
回眸既往,展望将来
几十载电影华章波澜壮阔
无数电影人于此接续奋进
在中国电影生产欣欣向荣的当下
新兴理论与话语体系正在生发、争鸣
工业与美学融合共生的路径中
中国电影产业的崭新图景正在绘就
>
来源: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