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电影应成为文化“标配”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06 13:25 1

摘要: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由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担任话题召集人的科学文化访谈节目《北辰对话》召集科学家和电影人欢聚一堂,以《我们的科学电影》为话题,畅谈光影艺术承载科学叙事点亮大众的科学梦想。

今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科技单元暨中国科学技术馆特效电影展映第15周年。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由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担任话题召集人的科学文化访谈节目《北辰对话》召集科学家和电影人欢聚一堂,以《我们的科学电影》为话题,畅谈光影艺术承载科学叙事点亮大众的科学梦想。

科学电影,作为电影艺术殿堂中的瑰宝,通过科学叙事,不经意间播下了科学的梦想,点亮人们心目中探索新知的火种。


一、科学和人文交织的力量

无论是纪实电影、科幻电影,还是科学家传记电影,都折射着人类依靠科技改变世界的智慧,彰显着科学与人文的美学力量,直抵心灵,给人触动和启发。

比如,展现力量。光影技术增大了科学叙事的想象空间和艺术空间。优秀的科学电影将简单的科学原理放大,引导观众通过视觉奇观的场景思索其用意和情感表达。

灾难科幻片《2012》从简单的科学原理出发,发挥极致想象力虚构灾难场景,引导观众直面特殊时刻的复杂人性,感悟生命的脆弱和世事无常。科学和人文交织,让科学力量震撼人心。

比如,承载想象力。科学电影交织着科学、技术、艺术的诸多元素,视觉奇观承载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具有奇幻魅力。

《奥本海默》通过发挥IMAX视觉特效属性,设计具有压迫感的画面效果,让观众沉浸到人物困境和残酷情境之中,凸显了科学家深陷职业责任、道德冲突、人性拷问的撕裂中,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二、科学电影的双向互动

“科学电影是一堂‘大众科学课’。”以亲历者的身份见证了电影《侏罗纪公园》带火了古生物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徐星如是说。“可以说没有这部电影,就没有今天的恐龙研究,也不会有今天的我。”

《侏罗纪公园》一经放映,复活恐龙这一概念不仅在公众头脑中诞生,更是引起科学家的关注和兴趣。

电影上映近30年,全世界古生物领域都致力于从化石中提取DNA复活远古生物。虽然这些努力都归于失败,但是复活恐龙的研究方向始终引导科学家不断努力,并发展出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反过来,科研成果也促进着科学电影的知识呈现。比如,我国发现了大量像鸟一样带羽毛的恐龙,后面看到《侏罗纪世界》中就出现了带羽毛的恐龙,科幻电影营造的情景也因此越来越真实、准确,给观众更多的新知和启迪。

可见,科学电影不仅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提升观众对某一问题的认知,还与科学研究形成双向奔赴、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合作成就佳作

“独木难支,孤掌难鸣。”科学电影需要科学家和艺术家通力合作才能成就佳作。

发挥科学精神。拍摄电影时发挥科学精神,才能创作具有文化厚度和精神力量的作品。《里斯本丸沉没》尽管不是讲解科学,但是方励导演在拍摄时,为了还原事实和物证,带领团队用测绘学、天文学、导航技术、声纳影像等现代科技在东极岛海域展开搜索沉船,不仅还原了二战历史的重要物证,也让这部电影具有了文化厚度和动人力量。

展示科学家。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科学家致力于为人类科学事业进步作出贡献,未来的科学电影中应该有更多中国科学家身影。我国曾经拍摄的《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电影,展示了科学家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的重大作用。中国科协十几年来一直支持各校大学生创排校友科学家,目前已经形成二三十部具备电影创作可能的舞台剧。

种下科学种子。科学电影往往能够预言几十年后的科学发现。优秀的科学电影不仅有基本的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还要提供大量的想象空间,给青少年点燃思想的火花,埋下成长为未来科技创造者的种子。比如,中国科技馆近年来创作了近20部科学电影,《熊猫传奇》中的熊猫科熵儿、剑齿虎蒲墩墩深受孩子们喜爱。


在建设科技强国与文化强国的征程中,科学电影应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配”。它不仅能够彰显我国科技文明在时代发展中的力量,更应化身为新质生产力,助力科学文化的繁荣发展。

素材来源:中国科技馆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