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饺+母亲+创业,当三个司空见惯的关键词集合在同一部电影里,当一个已经知道结局的故事被搬上大银幕,观众们还会有兴趣吗?
水饺+母亲+创业,当三个司空见惯的关键词集合在同一部电影里,当一个已经知道结局的故事被搬上大银幕,观众们还会有兴趣吗?
《水饺皇后》给出了答案:会。
数据显示,5月1日到5月3日,全国总票房超5.15亿元。据江苏省电影局初步统计,这三天,江苏全省产出票房5086.89万元,位列全国第二。从当前票房榜单看,截至5月4日17:00,《水饺皇后》票房已超1.7亿元,成为五一档新片“领头羊”。
一碗水饺,敬劳动
提起水饺,每个中国人都有一大堆故事可以分享:一家人包水饺,是团圆的喜气;节日吃水饺,是传统习俗留下的血脉印记;身在异国他乡,煮一包速冻水饺,唇齿之间似乎又有了家的味道。
《水饺皇后》正是一个有关水饺、有关劳动者的电影。剧情改编自湾仔码头创始人臧健和的真实经历。真人真事在前,让影迷在走进电影院前,脑海中就已经有了“答案”,似乎让影片少了那么一些由不确定性带来的惊喜。
然而,当你在大银幕前用近两个小时看完这段故事,走进这位“大女主”的人生,依然会被深深打动。
丈夫背叛,两个女儿年幼,自己听不懂粤语……片中,刚来到香港的臧健和,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地狱开局”。为了维持生计,她只能每天打好几份零工,在疲惫与屈辱中挣扎。
万般无奈时,从母亲那里学来的水饺手艺,成为了一家人的救命稻草。臧健和受小摊主 “糖水伯” 的启发,在湾仔码头摆起了水饺摊,就此踏上了创业的征程。
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到后来的门庭若市,臧健和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她遭遇过管理者的驱赶、小混混的骚扰、同行的竞争,甚至还面临资金短缺、技术瓶颈等诸多难题。
生活的火焰煎熬,臧健和却用它煮出一个个希望的“水饺”:为了改良水饺的口味,她花费大量时间反复试验;为了按时交付订单,她连续几天几夜不眠不休。
在这段热气腾腾的故事中,蕴含着的是一位女性的坚韧不拔的意志,是劳动者们的辛勤奋斗的精神。
一碗水饺,敬真情
《水饺皇后》里的这碗水饺,包裹着太多的真情。
其中,有血浓于水的亲情。臧健和的饺子手艺,源于母亲的教导,又成了她养育女儿们的基础。
电影中,独自带着两个女儿在香港艰难求生的臧健和,为了不让母亲担心,打电话时总说自己过得很好。而两个年幼的女儿,既是臧健和的软肋,更是她的铠甲。为了给女儿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她拼尽全力;女儿们的懂事与支持,也成为她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精神支柱。
两代母女的感情,通过一碗水饺传递。
亲情之外,“水饺皇后”背后还有许多人的帮助与支持。她的成功并非是孤胆英雄,而是编织出一张底层互助的温情网络。
最难熬的时候,糖水伯的暗中接济、房东红姐的刀子嘴豆腐心、警察华哥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予臧健和坚持下去的勇气。
在同一个屋檐下,每个人过得都不容易,却都愿意在能力范围内给出温暖。一份混着泪水的糖水,一晚半夜三更的热面条、一盏守夜的孤灯、一个相让的摊位……充满烟火气的、点点汇聚的善意,共同构建出一幅当时香港的市井“江湖”。
一碗水饺,敬现实
《水饺皇后》时长近2小时。120分钟,放在电影中不算短,但是要想讲述一个企业家完整的创业人生,就显得有些短了。
从香港码头上的水饺小摊,到卖到全世界的饺子产品,这条路,电影的原型臧健和走了三十年。其中的艰辛复杂,电影所能浓缩的也许只有十之一二,像是一碗煮得稍快的水饺——饺子皮已经熟透,但里面的馅儿似乎还欠了几分口感。
即使如此,影片依然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角色塑造,成功传递了臧健和这位劳动者的精神内核。正如影迷所说,看完电影,内心很期待看到更多臧姑娘、臧阿姨的故事,想看到她们勤劳、努力、不认命又不服输的一生。
看完《水饺皇后》,不妨煮上一碗水饺。
毕竟,没有什么是一碗水饺解决不了的。
如果有,那就再来一碗。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任雨风 张文颖/文
部分图片源于片方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