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光影交织的电影工业体系中,围绕电影创作的衍生行业与服务链条悄然成型。从道具与物理特效的匠心打磨,到人工智能辅助拍摄的技术赋能;从美术概念设计的视觉奠基到衍生品开发的商业延展,新兴行业与衍生产业充实着中国电影的工业化链条,形成了充满可能性的产业生态圈。
从银幕到IP,打造影视服务全生态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米荆玉
托举一座“电影之城”,在影视基地、拍摄团队之外,还需要哪些“隐形支柱”和创新工种?
在光影交织的电影工业体系中,围绕电影创作的衍生行业与服务链条悄然成型。从道具与物理特效的匠心打磨,到人工智能辅助拍摄的技术赋能;从美术概念设计的视觉奠基到衍生品开发的商业延展,新兴行业与衍生产业充实着中国电影的工业化链条,形成了充满可能性的产业生态圈。
近年来,在电影工业化的探索中,青岛通过新工种的规模化应用与技术创新,构建起支撑视效大片的现代产业体系。永誉传媒的道具制作、末那工作室的衍生品开发、克苏鲁科技公司等团队已经成为各自领域的“隐形冠军”;而东方影都通过标准化制片管理与国际化服务能力,构建起区别于其他影视基地的差异化竞争力。青岛正以新工种集群为支点,推动中国电影向工业化、标准化方向升级。
新工种集群:电影工业的重要支柱
一部电影的“生命周期”有多长?电影在2023年上映,它的前期美术概念设计要从2016年开始着手,而它的后续衍生品到2025年仍然备受欢迎,这就是《封神第一部》。
今年4月,媒体探访末那工作室时,以“雷震子”为代表的衍生品仍在持续开发推广中。衍生品设计行业标志着中国电影从“票房经济”向“IP生态”的跨越,“雷震子”造型的潮玩手办、《流浪地球2》的数字藏品等文创内容不仅延长IP价值链,更反哺内容创作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电影价值的深层渗透。
近十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催生出20余项新兴行业类型,涵盖AI内容生成、动作捕捉技术、虚拟制片、概念美学设计及数据影像工程等前沿领域。
青岛克苏鲁影视科技作为自动化拍摄领域的标杆企业,正以技术创新填补市场空白。其研发的AR引导机械臂路径规划与可移动机械臂轨道系统,已实现从战国服饰纹理微距拍摄到《流浪地球2》太空舱场景的全流程自动化控制,确保每个镜头运动轨迹精准复现。这项技术已在《迷航昆仑墟》《延禧攻略》等类型化项目中得以验证,形成可复用的标准化解决方案,推动影视拍摄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全周期开发:从银幕到IP的生态延伸
“电影之都”的产业生态不仅需要“大树”,也需要“小草”。围绕电影拍摄,只有从勘景、协拍、群演到道具团队群策群力,才能助力一部影片的顺利完成。
作为青岛影视产业配套企业的代表,永誉文化传媒以高精度道具制作与传统文化资源整合,在国产电影工业化进程中树立了标杆。在高科技道具工艺方面,创始人钟剑伟团队打造了《流浪地球2》中“歼-20C”战机、“黑鹰”战机及“太空电梯”外景,在观众看不见的地方精心打磨细节;在文化资源沉淀方面,钟剑伟将数十年收藏的古建筑构件、徽派建筑及《黄飞鸿》《新龙门客栈》等经典影片道具引入青岛,为后续创作提供稀缺实体资源库。
勘景、协拍、群演也是电影工业必不可少的部分。青岛影视公司一直着力构建专业的群演团队。借助于微短剧的兴起,行业一方面培养本地群演,另一方面吸引外地专业群演来青驻扎。
以正明影业为代表的青岛协拍公司复合多重功能,从《万里归途》的归侨机场、《蛟龙行动》的海洋钻井平台到《送你一朵小红花》的海鲜市场,从飞船起降到老北京胡同,协拍团队的服务满足了剧组的多样化需求。
在特殊场景拍摄方面,东方影都的服务团队对水下戏份拍摄积累了大量经验。从去年起,团队走出青岛为电影项目提供服务,获得了良好的收益。
“带着剧本来,服务全归我”,青岛电影工业服务枢纽正在日趋成型。
技术跃升:AI赋能下的协同创新
2025年,国产动画大片《哪吒之魔童闹海》的高票房让行业把目光放到100多家负责“哪吒”协同制作的全国动画公司。
青岛童幻动漫、红尘科技文化2家动画团队分别承担了水特效场景和三维特效制作的工作,展现了青岛动画的技术厚度。业界人士有着这样的共识与期待:这些年,青岛积累了从高校到动画公司深厚的技术实力,可以进一步打造“动画产业中台”,整合本土特效公司、高校科研力量与政策资源,完成对“海尔兄弟”“崂山道士”等动画IP开发。
在AIGC领域,以“火森林”、李柳君团队为代表的青岛影视科技团队进入发展加速期。“火森林”通过AI技术专门研发了针对多个角色的口型技术,节省了大量制作成本。李柳君新片《星辰帝国:星宿之战》中结合AI生成影像与XR扩展现实技术,打造科幻与玄幻融合的视觉奇观。
目前,新一代VR影院正在全国铺开,青岛新技术团队深度切入链条中,李柳君团队正在探索VR电影的创作,通过培养“AI训练师”实现“人机协同”,将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AI可理解的参数,让AI负责重复性劳动,人类专注创意决策,为AI电影拍摄构建可控性模式。
来源:信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