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流浪地球3》在青岛东方影都开机,导演郭帆直言这里是“福地”,每次回归都像“回家”,并强调第三部将以“创新”为核心追求。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摇篮”,东方影都见证了该系列从第一部斩获46.87亿元票房开启科幻元年,到第二部以超6000个特效镜头、
东方影都以“科技影都”为核。
东方影都拥有培育工业大片的“标配”。(西海岸新区供图)
乌尔善与黄渤在“封神”系列的拍摄中。
2025年4月,《流浪地球3》在青岛东方影都开机,导演郭帆直言这里是“福地”,每次回归都像“回家”,并强调第三部将以“创新”为核心追求。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摇篮”,东方影都见证了该系列从第一部斩获46.87亿元票房开启科幻元年,到第二部以超6000个特效镜头、40.29亿元票房再攀高峰的全程蝶变。而这部承载着创新使命的科幻巨制,不过是东方影都电影工业化征程的一个缩影。青岛东方影都产业控股集团总裁孙恒勤曾表示:“我们需要进行差异化突围,建设一个真正对标国际水准的超大规模影视基地,为中国电影工业化赋能。”从《流浪地球》系列到《封神三部曲》,从万米棚内的朝歌森林到LED屏上的虚拟宇宙,这座以“科技影都”为核的影视基地,正以全产业链生态和持续迭代的技术底座,推动中国电影向世界级工业标准迈进。
科技影都:
把想象变成可视化生产力
占地170万平方米的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是国内首个经英国松林认证符合国际标准的大型影视拍摄制作基地,拥有40个国际标准摄影棚和32个置景车间,配建有国际一流的室外水池和室内恒温水棚,拥有全流程后期制作设备的数字影音中心,由好莱坞虚拟制作专业团队指导搭建的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这些都是培育工业大片的“标配”。
“东方影都拥有大量专业影棚,现代化程度非常高。”《封神》系列电影开拍前,乌尔善曾前往多地考察,最终选择将东方影都作为置景拍摄地。乌尔善透露,《封神》影片中姬发和骑兵骑马穿越朝歌森林的场景对摄影棚要求非常高,对比下来,东方影都万米棚是唯一一个可以实现该镜头拍摄的摄影棚。
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中第一次完整使用虚拟拍摄技术的影片——《刺杀小说家》2021年横空出世,正是在东方影都,《刺杀小说家》首次实现了拍摄时“所见即所得”的虚拍技术——导演路阳在现场通过20台电脑和100台摄像机,实时预览带有数字生物的奇幻场景,这种好莱坞级的制作模式不仅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重要突破,更标志着本土团队已具备挑战国际顶级视效大片的能力。
2021年,《万里归途》在东方影都1:1搭建了一座拥有七十多栋建筑的非洲小城。《流浪地球2》在此同期拍摄,很多道具还在两个剧组交换使用。而在今年春节档上映的《蛟龙行动》更是在东方影都摄影棚外挖出110米的水池来装潜艇进行拍摄。
聚力“科技影都”建设,东方影都建成了国内首个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引进了国内首套自主研发的微米级超高精度面部扫描系统“穹顶光场”,提升了人脸数字建模的精度和效率。又与阿里大文娱合作,共建数字影棚,引入第三代LED虚拟拍摄系统——用科技把想象变成可视化的生产力。
产业生态:
全产业链共生的造梦基地
把影片放在东方影都拍摄,剧组还可以收获配套服务——从置景到群演,从设备租赁到医疗服务,东方影都形成了电影人的“一站式生态圈”。“东方影都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发展生态,给了电影人更多想象空间,因此也吸引了很多知名电影人来这里拍摄。”孙恒勤说。
东方影都把影视服务分解为八大板块,包含了外联制片、吊装设备、影视器材、美术制作等方方面面。影都方面表示:“有些小体量的综艺节目、广告拍摄,只要导演、制片人带着剧本来就行了,其他的服化道、摄录美、群演置景以及吃住行我们都能切入。”影视服务团队贯彻了“剧组不收工,服务不打烊”的工作制度,受到了片方的一致好评。
作为一个真正对标国际水准的超大规模影视基地持续为中国电影工业化赋能,如今以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为平台的制作配套供应链已基本形成,酷鲸、希娜魔夫、香港永誉、宝荣宝衣、影眸科技、末那、优绩等头部制作企业,都在东方影都落地。
今年3月,占地12000多平方米的海好(青岛)实景片场在园区启用运营,拥有地铁站、医院、学校等20多个风格迥异的主题场景的实景基地,为影视剧组、广告制作团队及文旅项目提供一站式专业拍摄服务。“海好(青岛)实景片场的建成运营,填补了东方影都在实景摄影棚方面的空白,丰富了东方影都的配套设施,提升了服务能级。未来,东方影都将发挥实景摄影棚与高科技摄影棚的联动优势、摄影棚与青岛天然外景地的联动优势,完善产业生态,赋能影视创作者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实现艺术构想。”孙恒勤说。
影人聚落:
具有文化根系的“星光岛”
“现在影都公馆人山人海,房租越来越高。影都园区的剧组多到什么地步?连保洁大姐对明星都免疫了,二线以下基本不看。”如今已经是东方影都工程部总监的王艳兵,回忆2016年初到建设中的影都时,“晚上六点一片漆黑”。如今,星光岛上星光熠熠。
导演郭帆说到青岛拍戏就是回家,其实《流浪地球》制片人王鸿是首位在青岛置业的电影人,她见证了园区的变迁,也把园区当做一个家。这种“家”的感觉在黄宝荣等资深电影人中引发共鸣——这位参与过北京冬奥会的美术大师,将旗下影视工业超市、影视服务公司、影视服装研发公司、影视置景公司等都迁至青岛,“去北京是出差,回青岛才是回家。”
年轻电影人在东方影都找到了成长土壤。为演好《独行月球》的金刚鼠,演员郝瀚在动物园旁住了一年,园区提供的动捕训练室让他的动作捕捉精度达到99.7%;青岛电影学院学生参与《流浪地球2》等影片拍摄,在顶级水下摄影棚学习水戏拍摄,还可以在“虚拟影像产业学院”接触当下最前沿的影视虚拍技术。
在东方影都,不仅是拍电影,更是在培养中国电影的未来。这里没有“横店式”的古装街,却用科技与生态重构了电影与城市的关系——当工业标准遇见人文温度,当硬核片场融入城市肌理,东方影都的答案早已超越“影视基地”。
青岛晚报/观海新闻/掌上青岛记者 贾小飞
来源:青岛晚报掌控全媒体